隆阳区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各乡镇(街道)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工作法”。从河图街道宋家坝居民小组推出的“533”水岸同治模式,到全区推广的“党建引领+”“康养旅居”“联农增收”等创新机制,这些接地气、可复制的工作方法,正推动隆阳乡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深度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清晨的东河,碧波荡漾,清风阵阵,两岸垂柳拂过整洁的亲水步道。几位老人闲坐在河边石凳上唠着家常,笑意溢满脸庞。不远处,老宅改造的咖啡小院里,飘出阵阵醇香,游客和村民们在阳光下惬意地品着咖啡……这幅水清岸绿、业兴民富的和谐画卷,正是河图街道宋家坝居民小组人居环境提升后的真实写照。
该小组隶属河图街道河村社区,90户381名居民依东河而居。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居民建房挤占生态空间,雨污混流直排周边水域,农业产业发展依赖大水大肥作物的种植,村庄绿化、美化不到位,成为困扰街道和社区的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走村入户听取村情民意,秉持水岸同治理念,街道和社区创新推出“533工作法”。首先从“五个字”破题,攻克环境治理核心难题。
河图街道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 李洋
我们主要从“退、节、调、制、管”五个方面来紧抓工作。退,我们拆除临河建筑33院,腾退生态空间,建成生态停车位和复合型生态缓冲带。节,实施村庄节污管网建设工程,90户居民院内的污水全部实现“四水同收”,户外实现雨污分流,污水集中转输至第二污水处理厂。调,调整我们原来的西瓜等大水大肥作物种植,改为万寿菊、油菜、小麦轮作,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生态效益。治,对河道、沟渠实施全面的清淤和治理,进行岸坡修复工程,并聘请了河道管理员,开展日常保洁和管护。管,创新推行河长、巷长和户长三长制,实现河道、巷道、家庭管护全面覆盖。
其次,通过“三个一”搭建治理框架,激活共建共管内生动力:一张网格统全局,将责任落实到人;一支队伍强推进,组建人居环境提升理事会,负责监督群众;一套制度保长效,让治理成果可持续。
河村社区党总支委员、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杨珠
我们将90户居民按10户为一个网格划分为9个网格,由社区干部挂网包户,与居民分析研究户内人居环境提升思路及家庭增收致富方法。组织7名党员,两名群众成立人居环境提升理事会,负责入户宣传动员、民情民意收集,并与工作专班形成联动。推行“周碰头、月总结、季评估”制度,每月开展户内环境卫生评比,引导群众深度参与共建共治。
为确保截污设施长效运行,当地明确1名污水收处设施巡查员,负责日常巡查及问题报修,并委托第三方公司定期检修维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干部指导、群众主导”,将闲置庭院、土地盘活为茶苑、餐吧、车间等业态,拓宽增收渠道。
李洋说:“人居环境提升后,我们的环境亮点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卖点。之前一直长期闲置的房屋、院落和土地都实现了升值。同时带动了就业,让好环境彻底变成好日子。”
宋家坝居民 宋光祥
以前,我们都没见过游客来我们这里旅游,现在道路干净了,环境变好了,很多游客来宋家坝都夸发展非常好。我们居民的生活也变好了,我们非常满意。
从“污水绕村”到“清流润心”,从“杂乱无章”到“网红打卡”,宋家坝的蜕变印证了,人居环境提升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这条“水清、岸绿、业兴、民富”的转型之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隆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股股长 辉福军
目前,全区在工作推进中,实践总结出芒宽乡“1213”、河图街道宋家坝“533”等工作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实效,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四个坚持”,巩固治理成果,继续聚焦短板弱项,进一步攻克环境治理核心难题,激活共建共管内生动力,全力推动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双提升,构建隆阳人居环境蝶变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