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务要闻 >> 正文
喜盼搬迁笑开颜隆阳区西邑乡易地扶贫搬迁有序推进
发布日期:2016-02-25 10:35:20  浏览:  字体:   作者:  来源:本文来源:隆阳新闻网 作者:何鹭 姜维  打印正文

搬出去,贫困户的共同愿望

深冬,从隆阳区西邑乡乌马村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一直爬坡行进5公里左右来到洗马塘自然村。放眼望去,全村30户人家稀稀拉拉分散居住在贫瘠的山间陡坡地,在群众居住的背面山崖上伫立着几个近百吨的巨石……交通不便、地质隐患、水源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洗马塘村生产生活及群众增收致富。

易地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就如一缕冬日里的暖风,给西邑乡贫困群众带来了希望,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西邑乡紧抓精准扶贫政策契机,因村施规、因户施策、以人为本,制定脱贫计划,努力做到人性化、精准化和科学化。针对洗马塘自然村居住分散,山石土路,交通不便,加之属于地质灾害滑坡点,就地脱贫难度巨大的现状,30户贫困户多年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搬迁。西邑乡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小组户长会,实地遍访农户,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洗马塘小组实施整村搬迁至西邑永信集镇安置点。

以前每家每户都想搬,经济条件的限制让我们不知道搬到哪里,如何搬。洗马塘自然村组长张学成很热情地和我们聊了起来:这次的好政策,是几辈人盼来的希望呀,让我们如愿以偿可以搬出这里。坐在一旁的妻子段新苍谈起搬迁,带给她家的便利有说不完的话语:我家小女儿在保九中上初二,听说要搬迁到集镇,她可高兴了,再也不用每个星期来回往返30公里走山路回一次家了。”“我们村的一个年轻人,之前说了个媳妇,但女方家来了一次洗马塘后就迟迟不回话。咯,前不久,听说我们洗马塘要搬迁到永信集镇去,媒婆马上来回话说女方家答应这门婚事了。一旁的杨大姐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西邑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包括地质灾害滑坡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生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符合政策规定及被流转土地农户,通过广泛走访贫困群众,乡、村、组严格审核把关,并在迁出区将搬迁农户花名册进行公示,群众无异议后,精准识别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共4023户、128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22户、11910人,占搬迁户的92.5%

除了整村搬迁,还有分散搬迁。红土村六组是典型的山区村寨,道路狭窄且尚未硬化,第一批搬迁至永信集镇共12户,群众赵彩加是其中的一户。搬迁后,把现有的土地承包出去,在集镇附近就近务工,还可以在养殖小区发展畜牧,相当于有三份收入呀。收入增加了,小女儿在保九中读书,回家只需几分钟,降低了生活成本,当然希望搬迁呀。他高兴说。

怎么办,群众满意最重要

有了搬迁的愿望,如何搬?西邑乡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措施分类,统筹整合相关政策资金,结合搬迁农户家庭实际,由搬迁户自愿选择进城安置、集镇集中安置、中心村及就地插花安置三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其中选择进城安置的有50户、193;选择到永信安置点、老吴寨安置点进行集中安置的有1416户、5380;选择中心村及就地插花安置的有2557户,7274人。

中午时分,在永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紧张有序的作业。西邑乡副乡长李磊介绍说,永信安置点建设分三期进行。一期规划面积214.35亩,规划安置290户,1102人。二期规划面积289.5亩,规划安置306户,1163人。三期规划面积250.8亩,规划安置282户,1071人。其中一期第一批搬迁户209户、895人,安置用房已于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年底建成。

从永信集镇安置点规划图上获悉,路、水、电网,幼儿园、小学、中学、集贸市场、生态养殖小区、文化活动广场、人工景观湖等公共服务区全部规划在内,一应俱全。针对群众关心的安置点规划、户型设计、宅基地分配方式等问题,西邑乡组织乡、村、组干部以及群众代表到昌宁县卡斯镇、芒宽乡勐林村现场学习,召集搬迁户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终确定永信集镇安置点户型设计共三种,第一种为一层,建筑面积96m²;第二种为二层,建筑面积为150m²200m²;第三种为三层,建筑面积250m²

我们之前设计了联排别墅,但是老百姓不喜欢,我们就改设计,改到即合理使用,老百姓又喜欢。西邑乡党委书记陆德富介绍说:老百姓满意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我家准备建二层半,200平米这种户型,外观、颜色按照统一实施,内部户型,我还在和施工方商量。家住乌马村灵山四组的村民赵贵建介绍到。他家两个女儿都在昆明读书,家里所有的收入都供于孩子上学,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现在党的政策好,虽然建房需要一大笔钱,但算了一笔账,建盖一层的安置房需要13万左右,国家政策补助4万以及申请6万元的贴息贷款和5万元的危房改造贷款,建房费用全部得到解决。但是,女儿大学毕业回来后,一层的安置房不够住。我们想了想,还是准备找找亲戚、朋友借钱,一次性把房子建成好,等以后女儿都毕业找到工作,慢慢再把账还了,以后的日子也就越过越好了。

搬入后,“711”让移民搬得住能致富

搬出后的土地、林地、种植业如何发展?搬入后依托什么脱贫增收致富?……“一个专、一个养、七个一批给群众满意的解答。

不论搬到哪里,我们都是一大家子人,为了留住我们的洗马塘,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搬迁后,要依靠合作社过日子。张学成在考虑自家新房户型、建设的同时,还一心为全村人考虑下一步搬迁后的生产生活。

201512月初,洗马塘自然村成立了幸康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小组长张学成任理事长,30户群众均为社员。根据社员目前的农业生产及现状分成四个小组,一组由9户群众利用原搬出点圈舍和入住安置点生态养殖小区,负责生猪、肉牛的规模养殖;二组由10户群众利用流转土地,负责种植烤烟及其他田间作物;三组由9户群众负责对全组231亩核桃进行管护经营;四组由2户群众负责对全组106亩山林进行管护,让每户有事做,谁也不掉队,谁也不落后。

西邑乡办公室主任王海阳介绍说,一个专就是整村搬迁的三个村就地成立农民合作社,解决搬出地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房产处置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加群众收入。一个养即政府、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方式共建生态养殖小区,该小区规划建设在永信集镇。

以后搬到集镇后,养殖的规模可以扩大,养殖技术可以提高,运输成本大大节省,简直再好不过了。吴兴国、张国银两户群众是洗马塘自然村的养猪大户,他们告诉记者,从洗马塘用拖拉机拉一车肥猪到集镇,最便宜的协议价150/车,一车装7头,每头肥猪的运费就是20多元。按照老吴家2015年养殖肥猪300多头计算,可以节省运费7000元左右。

在永信集镇搬迁安置点东部,规划建设102亩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圈舍2万平方米,养殖能繁母猪1000头以上,育肥猪4万头以上,建成后可容纳100户以上搬迁户进行生猪养殖。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将按照150/m²的圈舍补助,400/头的补助以股份的形式均摊给农户入股合作社进行养殖。合作社提供养殖技术,就业岗位,产品销售,饲料、优质种苗等。

除了一个专一个养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外,西邑乡还提出了七个一批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即安置点依街建设商铺100间以上,鼓励搬迁户发展商贸经济增收一批;依托方平、勤丰两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100户以上,帮助搬迁户发展养殖经济增收一批;为安置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增收一批;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培训力度,帮助搬迁户掌握实用技能,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增收一批;鼓励搬迁户将原居住地房产、土地进行流转,增加搬迁户资产性收入增收一批;依托生态建设增收一批;依托千佛洞景区开发,加大小额创业贷款、红色信贷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搬迁户发展农家乐、经商等增收一批。

搬迁,将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交通便利了,还可以盘活家里的生产生活,多好的政策呀,多好的事情呀……”参加西邑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都有这样的体会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