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汛期鏖战 无懈可击 隆阳区以过硬本领铸就“风雨盾牌”
- 索引号
- 75716269-3/20241106-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应急管理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11-06
汛期鏖战 无懈可击 隆阳区以过硬本领铸就“风雨盾牌”
隆阳区2024年度汛期已告一段落,隆阳区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工作措施,防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保证全区安全度汛。
强化责任落实,牵安全度汛“牛鼻子”。一是固理念之本,促进责任坚决落实。隆阳区开展各类专题学习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202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区委常委会3次、区政府常务会6次;区委、区政府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和指示批示精神3次、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5次,组织全面深入学习全国各类自然灾害事故并汲取经验教训;宣传、组织部门将掌握应对各类灾害和具备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基本能力作为全区领导干部培训重点。二是以调度之法,推动任务直达基层。隆阳区紧盯防汛关键期,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位处级领导入驻隆阳区应急指挥部,专门统筹应急指挥调度,理顺应急指挥调度体系,直达基层末梢,解决防汛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常态化组织主要部门开展汛期工作会商研判,组织乡镇(街道)开展防汛减灾专题会议,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直达基层“叫应、叫醒”。2024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6次指挥调度,具体安排部署应对每一轮(次)强降雨应对工作措施;隆阳区应急指挥中心共组织会商研判和防汛减灾专题会议18次、视频调度21乡镇(街道)17次。三是强制度之基,靠前一步防范风险。进一步完善优化《隆阳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处置流程》,挂图指挥、挂图作战、明确责任、明晰流程、形成合力,大幅度提升处置效能;印发《隆阳区常态化开展重大灾害日警示教育实施方案》,树牢“居安更要思危”“防范胜于救灾”意识,切实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四预”措施,打防汛工作“提前枪”。一是强化预案,有“章”可循。及时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水库安全度汛方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方案预案,确保出现洪涝险情和灾情时,提前转移受灾群众,及时抢修水电、交通、通信、管路等基础设施。修订完善《隆阳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对照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水务系统牵头修订《隆阳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25座水库“一预案两方案”。二是强化预演,有“练”可依。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网格化管理,完成人员转移避险演练,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部门联动协同,一旦发生险情灾情,及时科学抢险救援。4月底,21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防汛抢险综合演练和群众转移避险演练工作,覆盖所有自然村和社区。共完成综合演练1401次,参与人数为11.33万人,完成群众转移避险演练自然村1610次数,参与人数为11.85万人。三是强化预报,有“信”可防。气象部门加强预报预警技术智能化升级,围绕预报精准的目标持续发力,不断提高短时强降雨和雷雨大风等天气的准确率,做到互联互通,科学研判。目前已建设完成大西山、青华海、高黎贡山3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完成了丙麻、青华海、澜沧江码头3套要素气象自动监测站,2024年将完成X波段天气雷达立项建设,提升滇西强对流天气监控能力。四是强化预警,有“路”可转。严格落实“1262”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贯彻落实多部门汛期联合值班制度,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运用现有平台建立健全预警工作机制,及时通报和发布相关信息,直达基层叫醒叫应,及时提醒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工作。共编发《2024年隆阳区防汛工作日报》共134期,区直各部门下沉干部职工应急救援处置中心城市城区内涝累计4300余人次,乡镇(街道)下沉干部职工开展防汛减灾工作累计86296人次,区汛期应急联合值班人员制度,叫醒叫应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累计7344人次,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862人,提前转移避险累计23859人次。
强化智慧应急,建防汛减灾“助推器”。一是打造中枢神经强指挥调度,继续构建将应急指挥、风险研判、视频会商、大喇叭等服务整合,建设应急综合“云平台”,构建“一网统管”智慧应急体系,打造全区智慧应急中枢神经。共接入监控摄像头1344个,搭建从单一监管变为涉及矿山、危化、工贸、易涝点、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全方位监管平台,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控。主汛期对中心城区36个易涝点全覆盖、全天候监控,一旦积水超过水位线,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建成1094个应急广播系统,接收到灾害预警信息后,选择音频、文本或IP话筒直接喊话实时播发,覆盖到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20户以上的自然村。二是优化应急科普强群防群测,采取“传统+新媒体”科普方式,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360度全景展示等手段,建设防灾减灾网上教育馆和公共安全数字图书馆,提高公共安全知识教育服务质量。通过“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芒宽乡勐古“8·21”警示教育、瓦马乡大石房“9·01”、瓦马乡小河村“8·01”警示教育等主题宣传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等在线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防灾减灾工作,为全区防灾减灾工作打牢基础。发放自然灾害防范及应急知识普及宣传册20万余份,制作山洪灾害警示牌190块、宣传栏150块,发放明白卡1.5万份。三是增强专业人才强后备建设,充分考虑基层应急能力要求,增加基层应对各灾种人员编制数量,并通过思想教育培训、业务实践演练等方式增强对应急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叫得应、拉得出、能处置”的队伍。隆阳区辖区内现有各类应急队伍63支,共计1949人,涉及水旱灾害、综合救援、消防救援等领域,其中,隆阳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由“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截至目前共出警187次,2942人次,车辆691辆次,全面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城市建设,抽城市内涝“斧底薪”。一是建设海绵城市“蓝绿灰综合体”,以既要让城市遇到强降雨“不看海”,又要让雨水留得住、再利用为目标,对雨水控制等绿色基础设施、市政管网等灰色措施和河湖水系等蓝色空间合理规划利用。结合“城市体检”掌握情况,以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城市管道清淤截污和海绵城市建设等项目同步推进城市内涝问题全面治理;加快启动实施中心城市永昌路沿线内河清淤检测修复工程,进一步整治堵点痛点;按照内涝点“一点一策”改造方案加快完成内涝点的系统性改造,对每个堵点、淹点逐一摸排梳理,实行“挂图作战”。预计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开展城市历史暴雨洪水调查和水文研究,对隆阳区发生暴雨时引起的洪水进行分析,包括场次暴雨、历史暴雨洪水,严格考证对城市下垫面及暴雨洪水调查得到的特征数据的可靠性,利用科学数据辅助防灾减灾决策。形成《隆阳区2024年自然灾害形势分析报告》,综合分析全区雨、水情变化,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研判各类自然灾害形势,对年度防汛减灾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
强化风险防范,筑灾害预防“安全堤”。一是定责任,严格“包保”责任,按照区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党员干部包群众的网格化“包保”责任制体系,切实将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防御责任落实到乡镇、村、户,打通防御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定重点,牢固树立“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紧盯主要河流的重要地段、重要部位,严密排查山洪灾害隐患点、江河洪水风险较大乡镇(街道)的各类水库、水电站。持续关注城市低洼易涝区、隧道、地下空间等重点区域,进一步统筹街道、社区力量,全力抓好中心城区防涝御洪、全面筛查易涝积水区域,提前落实安全警戒、应急排险和抢险救生措施。同步统筹开展在建工程(工地)、学校、医院、农村危房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等其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全力遏制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全区共排查中小型水库127座、山洪灾害危险区11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349个,主城区城市内涝重点防范区域36个。三是定人员,压实全区1860名监测员(其中自然灾害监测员1334名、地质灾害监测员526名)责任,严格落实“1262”应急叫醒叫应机制,构建一支汛期群测群防队伍,切实发挥群众防灾“吹哨人”作用,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