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隆阳区做好“四法运算”提高城市内涝免疫力
- 索引号
- 75716269-3/20241114-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应急管理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11-14
隆阳区做好“四法运算”提高城市内涝免疫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暴雨及洪涝灾害频发,“城市看海”现象接连发生,城市内涝问题严峻。隆阳区地势西高东低,每年雨季城区存在排水不畅、易涝易灾问题。隆阳区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创新探索“四法运算”工作法提高城市内涝免疫力,确保汛期人员零伤亡。
巧做“减法”建机制,减小阻力“一盘棋”。隆阳区紧紧围绕人员零伤亡底线,建立健全城市内涝机制体制。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指挥部总指挥长,区委主要领导指导优化《隆阳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处置流程》,做到挂图指挥、挂图作战、明确责任、明晰流程,提升处置效能。区委安排区政协副主席汛期驻扎在隆阳区应急指挥部,专门统筹应急指挥调度,理顺应急指挥调度体系,直达基层末梢,解决防汛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严格落实“一日一会商,一日一研判”机制,遇到特殊天气,区委主要领导调度指挥,2024年汛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到隆阳区应急指挥部主持分析研判11场次,区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防汛工作会议11场次。印发《隆阳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八项措施”》,优化设置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等4个专项指挥部,织牢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清晰的责任网。在全省率先实行重点部门联合值班制度,汛期联合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重点部门联合值班,实行24小时监测预警,城区四个街道、交警随时待命,闻“汛”而动。
常做“加法”强保障,强化内力“提效能”。“加队伍”,为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隆阳区有效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整合原区林草局专业扑火队力量,加编加人加待遇,于2022年6月建成50人的隆阳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对应急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强化队伍应急救援专业化训练。配备自然灾害监测员1334名,在全省率先实现自然村自然灾害监测员全覆盖。同时,共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43支3458人,区、乡、村、组四级网格体系不断健全。“加经费”,自2020年以来,隆阳区每年优先保障救援队伍经费和自然灾害监测员补助580余万元,提高队伍积极性,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加物资”,隆阳区坚持以补齐救援短板为导向,紧盯汛期物资装备,提前预置应急救援物资,采购挡水板、皮划艇、救生衣、雨鞋等防汛抢险救灾物资,确保汛期抢险物资储备全、调得快。
善做“乘法”增效力,科技赋能“新引擎”。隆阳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智慧应急,2019年2月,投资800余万元建成隆阳区信息化中心。依托信息化中心的信息资源,2022年汛期,有效利用天翼看家和全域感知监管平台等信息化资源,对城区42个城市易涝点实时线上监测。易涝点实现线上监测后,城市内涝应急处突时间平均比原来缩短至少30分钟,全面保障群众安全出行。今年以来,依托小黄牛时空大数据平台,将城市易涝易灾的点定位到城市地图相应位置,导入各个点位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涉及群众数、排泄措施等内容,一旦点位有异常,可以及时调动资源力量处置,进一步强化应急指挥部调度处置水平。
多做“除法”防风险, 底线思维“保安全”。除去侥幸心态。隆阳区应急指挥部强化值班队伍建设,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定期举行信息化平台使用和应急响应处置流程的专项培训,要求所有值班人员树牢底线思维,重视应急值班,摒弃侥幸心理。除去懈怠姿态。为做好城市内涝防控工作,隆阳区采取区包街道、街道包社区、社区包组、组包户、党员干部包群众的五级“包保”责任制体系,层层压实各级责任,做到每个易涝点位都有专人挂包,遇到暴雨天气,各级防汛责任人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促,把责任落到防汛减灾救灾全过程,杜绝消极度汛心态。除去无为状态。为保障城市防洪安全,隆阳区主动出击,由区住建局牵头在汛期前对城区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加大排涝设施汛前排查、整治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切实整改。针对去年中心城区的24个易涝点,积极研究整改措施,启动易涝点临时性改造工作,今年改造过的易涝点不再受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