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隆阳区“四化法”纵深推进智慧应急体系建设

索引号
75716269-3/20241119-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应急管理局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4-11-19

隆阳区“四化法”纵深推进智慧应急体系建设

隆阳区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促进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深度融合,“四化法”纵深推进指挥应急体系建设,实现从人防、技防向智防提升。

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实现指挥调度效能化隆阳区为提升各类灾情核查速度,冲破信息核查迟缓壁垒,采购“应急手机”,建立各乡镇(街道)“五类关键人员”工作群,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值班人员立刻通过应急手机群发短信微信通知“五类关键人员”进行核查核实,确保责任传导到位,核查迅速到位启用和对讲系统,为区级主要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乡镇长)配备无线对讲机,实现重要时段、重大事件实时调度,有效避免中间环节,在扁平化指挥中提高工作效率启用云视讯视频会议系统,实时召集相关单位开展灾情研判会议,实现灾情远程会诊,提升工作安排效能;通过和对讲调度管理平台,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现场进行实时的无线视频、语音、定位,实现前后台联动,提高应急指挥调度的实时性。

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一体化隆阳区充分发挥云数据平台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优势,建成隆阳区应急指挥平台,将非煤矿山、工贸企业、烟花爆竹、危化等313户重点监管企业、42个城市易涝点以及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玛瑙山盗采矿区视频监控平台、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平台、智慧高黎贡监测系统平台等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行归集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资源整合一体化推动全区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指挥综合的上下联动应急大格局。

织密应急指挥网络,实现监测防控智能化隆阳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织密视频监控一张网,进一步推动安全关口前移。“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确保生产安全值班人员每天不定时随机对监管企业进行线上巡查检查,一旦发现安全生产隐患,及时提醒督促企业整改。2024年以来,值班人员通过线上巡查累计发现隐患251条,均提醒到位,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线上监测+线下疏通”,确保群众出行。42个易涝点按点分工,挂包到人。同时,安排信息化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雨情发生后,挂包责任人自行到点位值守,监控人员一旦发现积水,立即通知区综合救援大队现场排泄疏通。实现易涝点线上监测后,城市内涝应急处突时间平均比原来缩短至少30分钟,近三年,没有发生因涝致灾情况,保障群众安全出行。“线上预警+线下巡查”,确保群众安全。充分发挥监控平台和监测预报系统的作用,综合依托水务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和铁塔高空监控汛期应急调度平台监测全区雨情雨量,强化1262”精细化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做到预警监测全覆盖,预警信息直达一线,实现快速叫醒叫应、快速转移避险。今年4月份进入汛期以来,叫醒叫应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累计9154人次,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862人,提前转移避险累计25466人次。未发生因灾亡人事件。“线上报警+线下巡护+专业处置”,确保防火安全。依托玛瑙山盗采矿区视频监控平台、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平台、智慧高黎贡监测系统平台3个平台,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对全区防火区域进行360度监测,前端感知设备自动报警,接到报警,值班人员立即在后台核实处置,有效避免火情蔓延,引发火灾。截目前,隆阳区火灾起数为零。

前置应急指挥关口,实现提醒预警及时化根据基层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倒逼工作创新,用好乡村大喇叭,打通减灾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坚持让管理统一,“旧瓶装新酒”重新启用大喇叭,通过扩数量、强配置、增功能,搭建区、乡、村、自然村4级广播平台,采取“IP有线网络+4G/5G网络无线传输”的技术模式,建立由互联网广播站和预警广播系统两部分组成应急广播系统,在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人群聚集点等区域安装应急大喇叭1094台,覆盖全区主要自然村、村民小组和自然灾害易发区域。坚持让关口前移,充分利用大喇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及时迅速的将应急知识、预警信息告知群众,实现防灾减灾关口前移。今年以来,通过应急广播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3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