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街道“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781694964-17_Z/2016-1228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兰城街道办事处
- 公开目录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03-01
一、“十二五”民政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兰城街道民政事业发展,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及省市区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促进了民政各项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规范。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低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按时完成了季度和按月复核及审核审批的工作任务,实行分类施保,分类审核管理。
2.农村低保工作运行良好。兰城街道办事处农村低保是从2007年开始的。按照省市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对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批,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
3.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2007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得到规范。
4.灾民救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
(二)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完成了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继续抓好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社区均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站、治安调解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妇女与计生服务站,并挂牌全面运行。
(三)进一步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了双拥创建工作计划,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着力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努力打造军地构建和谐社会新平台。进一步健全老红军、烈士家属、牺牲及病故军人家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严格按规定确定供养对象,每年初对辖区范围内农村五保户重新进行调查排摸,重新审核确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民政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为民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建立,还不能达到动态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农村低保还不能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财力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四是民政办公经费不足,不适应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和克服。
三、“十三五”规划发展原则
民政工作社会化。积极动员、鼓励、扶持、吸引社会力量,融纳社会资金,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民政工作法制化。加强民政法规体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保证民政工作在法制轨道内规范、高效、有序运行。
民政工作人性化。立足“以人为本”,确立民政发展理念,确保民政价值取向、管理服务行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相一致。
民政工作现代化。以“数字化民政”建设为手段,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民政管理科学化,提高民政工作效能。
四、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建设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基层保障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到十二五末,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更加规范、顺畅,保障面占应保障数的100%,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2.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顺有关部门关系为重点,总结积累经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助学、住房、取暖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学习等权利。
3.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
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十三五末,使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使社区服务走上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社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服务特长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兰城打下良好基层和谐基础。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未来五年,优抚对象的生活达到城乡中等以上生活水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全面解决。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民政工作现代化运行机制。建设以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基本涵盖民政大部分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构筑面向新世纪的民政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通过实施与重点业务相结合的“数字民政”工程,建成覆盖民政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民政工作效能和水平。
(三)建立一体化强势民政队伍和民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以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内容,不断强化民政工作人员及社区干部民政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壮大民政工作力量,逐步形成一体化强势民政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全区民政事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