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孔老井焕新记:“金点子”如何落地成为乡村“微治理”样本
- 索引号
- 1153001MB11731300/20250808-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永盛街道办事处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5-08-08
近日,在隆阳区永盛街道陶孔社区姚官屯自然村,一座由闲置老井区域改建而成的雅致凉亭圆满落成。改建后,凉亭不仅成为村民休闲议事的温馨场所,更记录了一个“金点子”蝶变为“微治理”实践的生动故事。
金点子的诞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姚官屯自然村的两处老水井,曾是村民生活的“命脉”,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水井闲置,周边区域逐渐荒芜,杂草丛生、杂物堆积,成了影响村容和乡愁的“痛点”。面对这一状况,一位普通村民在闲聊中提出:“不如把井台改建成凉亭吧?既保护老井,又能让大家有个歇脚聊天的地方。” 这个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想法,瞬间点燃了村民们的共鸣——这就是最初的“金点子”。
从点子到共识:治理机制架起转化桥
“金点子”要落地生根,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机制作为桥梁。村民小组长敏锐捕捉到这一民意诉求,迅速行动,组织召开户长会进行民主协商。 会上,“改建凉亭”的提议被摆上桌面。大家围绕可行性、资金筹措、如何建设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户长会这个基层议事平台,成功地将分散的“金点子”凝聚为集体共识,并初步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共建方案。由此,“金点子”正式进入“微治理”的实施轨道。
微治理的实践:共建共享,民力汇聚
共识达成后,村民小组作为治理主体,发挥了核心的组织动员作用。 通过积极宣传和细致工作,号召全体村民为家园建设贡献力量。在基层组织的有效引导下,“金点子”迅速转化为全村的共同行动。
109名村民积极响应,短短数日便自发筹集建设资金34165元。捐款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远在他乡的游子,体现了强大的社区凝聚力。 村民们不仅慷慨解囊,更踊跃投工投劳。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建设中,大家自发组织、分工协作,顶着烈日完成场地清理、建材搬运、施工建设等繁重工作,将共建共享的热情倾注于每一砖一瓦。从平整场地到凉亭封顶,村民全程参与、共同监督,确保了项目的透明高效和符合民意。
微治理的成果:焕然一新,效能彰显
如今,融合传统风格的凉亭在老井旁拔地而起。老井得到妥善保护,亭内桌椅齐备,围栏安全,环境整洁雅致。这处“微更新”带来的变化远超预期:
沉睡的闲置地块蝶变为集休闲、议事、文化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凉亭迅速成为村里的“人气地标”和“治理阵地”。村民在此纳凉聊天、交流农事、商议村务(“凉亭议事会”雏形初现),孩子们安全玩耍,邻里关系在互动中升温。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微治理”实践课。它有效凝聚了民心,提升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育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主人翁精神。
样本的价值:小切口,大治理
姚官屯的“老井变凉亭”,是一个典型的“从金点子到微治理”的成功案例。它生动诠释了:
民智是源头活水: 基层治理要善于发现并珍视来自群众的“金点子”。
机制是转化关键: 户长会等议事协商平台和村民小组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将点子转化为行动的核心保障。
共建共享是路径: 微治理的生命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筹资+投劳+共管”的全民参与。
小切口能见大成效: 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荒废老井)入手,不仅能改善环境、传承文化,更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社区凝聚力。
这个“微治理”样本,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它证明,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一个闪耀的“金点子”,完全能够落地生根,结出惠及民生的“微治理”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