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河图 | 百年豆香

索引号
01525763-4/20250509-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河图街道办事处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5-05-09

在云南保山河图街道的河上村,豆香缭绕不绝。每日清晨五更天,河上村的豆腐坊便传出豆腐过滤摇架的嘎吱声,豆腐坊的灶台已是炊烟袅袅。

河上村初始最常做的是白豆腐、黄豆腐和臭豆腐,但传统并未固守陈规,各类豆腐悄然入驻豆腐坊,口袋豆腐、卤水豆腐、腌豆腐开始登场成为“新秀”。雾气朦胧中,鸡鸣声响起,阳光扫过晶莹如玉的白豆腐、色泽金黄的口袋豆腐、红装素裹的腌豆腐……最后停留在烟雾缭绕的灶台上,创新与坚守在蒸汽中交融。

石磨转动的吱呀声是村庄的晨钟。在杨桂英的院中,有一座1967年打的石磨,凹槽里沉淀着两代人的掌纹。“如今除了磨豆子的工序是电动的,其他工序仍坚持老传统,压模一直延用的就是搬石头压制豆腐的做法。”杨桂英说道。豆子磨完后,要把磨出的豆浆与豆渣放进挂好的纱布袋靠人工来回翻滚出浆。摇架摇动的韵律里,乳白浆液顺着纱布袋蜿蜒流下,在晨雾里蒸腾起这近百年未散的香。

柴火是豆腐的灵魂之一。柴火燃烧时使得豆浆在熬煮过程中能够形成锅巴,产生独特的焦香味,为豆浆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现在机械发达,大多数人已用机器煮浆,我们偏要柴火铁锅慢熬,为的就是使豆腐味道更加浓郁。”村民张正明掀开热气腾腾的木质模具,颤巍巍的豆腐犹如凝冻的月光。这种近乎执拗的传统,让河上村豆腐在工业化浪潮中始终保持着“手作温度”。

随着机械化电动化,现在能守住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河上村的老一辈们还在记着这门手艺不忘,也在不断积极寻找着与现代相融合的途径。天光微亮时,街上已是车水马龙。杨桂英载着刚出模的豆腐,来到集市上售卖,她掀开湿纱布,任豆香引来过路乡邻。

来河图街道的河上村吧,这里的豆腐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是是石磨转动中未曾断裂的文脉,更是中国乡村在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间的智慧平衡。近百年时光在豆香中凝结,化作清晨第一板豆腐上的露珠,映照出河上村人的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