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历史名人(隆阳部分)选列五

索引号
01525685-0-15_Z/2016-0213002
发文机构
隆阳区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其他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4-11-10

21、布衣“乡圣”—杨元

杨元(1436--1487),字务本,号象山,世称“象山先生”。永昌(今隆阳)人。自幼勤奋攻读,精通天文地理、四书五经六艺。曾考取国子监生却对功名利禄十分淡泊,一生高风亮节,献身于兴学布教。在城内外创办私塾、乡学,生徒众多,并多有成名显绩者,如进士张志淳、张合、万纶及张含等,都是忠于国事、关心民情、正直不阿、著述丰硕、声名远播的名官名士。杨元忠诚教育、淡泊名利、诚信待人的生动事绩,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其得意门生张志淳做了户部侍郎,费尽心机将恩师迎至京都以安享晚年,但杨在生活优裕繁华的京都郁郁寡欢,一心回乡执鞭;张巧计将黄金填入数束笔管和数盒墨锭之中馈赠老师,杨返乡后却转赠亲友门生。后人慕其高义,曾在辛街建祠造墓刻碑予以纪念。杨既兴学布教,又勤于笔耕,著述颇多,曾有《纳甲图》《九圭数学基指南》及诗文集行世。方国瑜称他是开创永昌文教新篇章的先贤。

22、保山进士第一人—文澍

文澍,明代中期人。保山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进士,明代名宦。祖籍湖南桃源县。祖父文宗义因罪谪戍边区落籍金齿(今隆阳)。父亲文政“构楼当山水之胜,匾曰:‘高明图书’”,经常闭户焚香读书,素以孝悌忠信处世,俭朴诚信,治家从严。母亲坚持 “教子读书以取科第”。文澍于天顺三(公元1459)年由金齿地方官员推举进京“应礼部试”,中成化丙戌(公元1466年)科进士。后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的刑部任主事、员外郎、郎中(中央政府 “司”一级长官),期间曾任太子太保,继而出任四川重庆府知府和贵州思南府知府。他居官二十多年,作风朴实谦虚,正直坦率;以仁爱之心对待广大民众,根据客观条件尽可能让民众得到实惠;坚持清廉操守,决不与欺压民众的权贵豪绅同流合污;他虽然得罪了一些权贵豪绅,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他当时声誉很高, “一时望重滇楚”。朝廷派遣分道出巡纠察地方官吏的都御史们,对他的上述人品和政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弘治元 (公元1488)年,他“引年”(告老退休)于思南府。弘治二年他母亲在金齿逝世,他从桃源长途跋涉回金齿,将父母的坟墓从金齿城(今保山城)北的陡山迁葬到法宝山。今保山城西部的太保山,原名松山、寨子山,到嘉靖元(公元1522) 年,地方官民为表彰文澍的懿德善行,将其改名为太保山。嘉靖三年改设县治时,以县城西倚太保山而命名保山县,今为保山市名。

23、明代才媛孝妇—住氏

住氏 (1450-1478),隆阳人。谢定之妻,住全修之女。通文艺。明成化二 (公元1466) 年,谢定被选为贡生,上京入国子监就学,住氏千辛万苦为之筹措北上的路费。谢定任四川开县知县后,就地纳了宠妾,竟将家中的高堂父母和弱小妻儿忘得一干二净,9年不通音讯。住氏在家,白天割草、砍柴,夜里绩麻织布,孝养公婆,教养儿子。十二三岁的两个儿子不畏艰险前往开县官邸寻父,竟被谢定宠妾毒害而死。噩耗传来,全家痛哭昏厥。住氏被邻居救活,婆婆泪绝而逝。公公骤衰,一病不起,大便小便、呕吐之物污臭于床,住氏时时清洗,毫无怨尤,由于住氏的精心照料,公公久病痊愈。因十分心疼儿媳为他百般吃苦,便邀四邻亲戚劝她改嫁。住氏痛哭发誓要继续孝养孤独的公公,亲戚邻里皆感动流泪。住氏常常写诗抒发自己的心志,驻守永昌的兵部侍郎陈用宾评说其诗章 “哀而不怨”。公公老死后无钱丧葬,住氏卖了房产殡葬,然后用土坯堵砌门户,绝食数日而终。住氏的邓姓姑母闻讯,买了衣衾棺木为其殡葬,从住氏的怀里得到《终归记》诗一首,记述公婆二子一家悲情。保山城乡民众纷纷到住氏墓前拜祭。第二年天子下令为之建祠于小巷南端,门楣匾额刻 “香传住氏”四字,门联是:“九年遇变堪怜,受尽生前苦况;七日忍饥不食,哪知死后香传。”

24、明滇首席诗翁—张含

张含(1478—1565),隆阳人。明代名臣张志淳长子,字愈光,号禺山,中举于正德元(公元1506)年。少年时聪明好学,并已大显诗才,往往出句惊人,被称永昌神童。跟随父亲进京后,拜文坛领袖李梦阳为师,与后来“大魁天下”的杨状元(杨慎)等结为至交,更显才情高超,诗作别具风骨,自成一家,京都诗界称誉备至。但就在他中举不久,父亲遭奸党诬陷排斥,继而蒙冤解职回家,他也曾被连累拘押。到五十多岁朝廷通知他赴京任职时,他丝毫无心当官,被父亲催促上路后,将近京城时他又踅回家来了,他说:“当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但当官未必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我只有回到保山才能抒发豪情,以诗明志”。《永昌府志》记载他“日有咏,月有纂,岁有集”。杨慎推崇他的诗作“上猎汉魏,下汲李杜”。他声誉遍及省内外,被称为“一代诗豪”、“海内诗翁”和“云南首席诗翁”。传世佳作有《张愈光集》等诗、文共15卷。保山人为纪念他,将卧佛寺前池塘中的亭子命名为“禺山亭”,李根源曾题书“明诗台”碑刻立于张含故居“铁楼”旁(位于今工人文化宫内)。

25、明代清官名士—张合

张合(1506— ?),隆阳人。明代名官,名士。张志淳次子。字贲所。自幼“嗜学”,“九岁能诗”,16岁中举第一名(解元),26岁进京会试中进士,殿试高中二甲第六名。精于书画,历任刑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司的副长官),并先后出任福建、贵州、湖广按察司(巡察考核官吏和司法刑狱的机构)佥事、副使等职。他像父亲那样忠勤职守,清正廉明,无论在任和晚年在家之时一贯洁身自好,请客送礼一概拒绝,“居家不谈公府事”。他考核任用官员都以品质 好坏和是否有真才实学为准绳。卸职在家期间坚持不干预地方政事,但当歧视少数民族的云南巡抚饰令永昌府“清查夷田”、侵害各族利益以致群情汹涌、社会动荡之时,他及时“上书五千言,达之当路”,官府接受他的建议改弦更张后,迅速安定下来。他在家乡的为人受到普遍赞誉,逝世后被列为乡贤。他的《贲所诗文集》《游宦杂抄》《八语篇》等五种政事、文学著述均已散失,只有《宙载》二卷为他的五世孙张辰删节刊刻问世,后收入《云南丛书》;诗歌仅见五首,收入《永昌府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