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三化”绘就生态宜居新图景——隆阳区辛街乡马鹿塘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山清水秀家园

索引号
01525766-9/20250807-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辛街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5-08-07

马鹿塘村地处隆阳区辛街乡南部山区,曾是典型的基础设施薄弱村。近年以来,村党总支部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全域整治”为原则,锚定“扫干净、理清秀、绿起来”三大目标,创新推行“组织建网、党员领责、制度固本”工作法,齐头并进抓“三治”,实现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四个百分百”,全力打造山区乡村治理样板。

组织筑基:三级联动织密“红色责任网”。顶层设计强引领。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主任任组长的“改善人居环境攻坚专班”,制定“任务、责任、问题”三张清单,将整治目标分解为12项具体指标,纳入党员“承诺践诺”内容。创新“1+2+N”责任体系:1名党总支委员包保2个村民小组,N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形成“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网格。先锋示范破难题。开展“我是党员我先行”专项行动,2名党员带头拆除自家违建棚舍2处,腾退公共用地40平方米;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克污水管网铺设难点路段,提前10天完成10.6公里管网建设。设立“党员监督岗”,对改厕质量、垃圾清运等关键环节全程跟踪,确保99.88%的“四水同收”改造达标率。创新开展“五个一”行动(一名党员包一片责任区、带一支志愿队、管一段示范路、联十户群众、解一件难题),建立党员履职“三张清单”,扭转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

靶向攻坚:“三清三化”实现全域提升。“扫干净”:垃圾治理全域闭环。构建“分类投放—定点收集—智慧转运”体系:每个村民小组配备垃圾钩背箱2只,全村共配备17只垃圾钩背箱;配置垃圾清运车1辆,畜禽粪污吸污车1辆,实现“日产日清、轨迹可查”。创新“无岗位党员定岗+专职保洁”模式:将37名无职党员编入“生态环境巡逻队”,划分责任路段每日巡查;整合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定人、定时、定区”三定保洁,公共区域清洁度长期保持乡级考核前列。“理清秀”:污水治理系统革新。实施“管网入地、雨污分流”工程,依托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采用PE双壁波纹管技术铺设管网,接入农户率达99.88%,彻底解决“四水同收”难题。依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生态拦截沟渠12.8公里,利用村内洼地打造三级沉淀池,实现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年节约农田灌溉用水1.2万吨。“绿起来”:生态修复提档升级。推行“见缝插绿”行动:党员带头在自家庭院种植三角梅、多肉、水仙花、长春花等绿植,利用村庄范围内杂乱堆放土地整治空地建设“小花园”“小菜地”6处,村道两侧种植三角梅、柏树800余株,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3%。创新“党员领养制”:对新建的3000余平方米公共绿地,由58名党员认领管护,挂牌公示责任区,成活率达95%以上。创新“经济+生态”模式,在公共区域种植万寿菊、续断、重楼等中药材,既美化环境又增加集体收入。

机制创新促长效:多元保障守护整治成果。岗位赋能机制。推行无职党员“六岗定责”,每季度开展“星级评定”。村民唐保忠、董显芳通过竞聘“水库管理员”岗位,带动全家参与河道日常维护。双线考核机制。建立“日常督查+季度考评”制度,组建由“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考评组,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项目资金分配挂钩。多元投入机制。构建“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设立20万元改善人居环境专项基金。建立“工匠人才库”,吸纳本地泥瓦匠、木匠参与项目建设,既保证工程质量又增加村民收入。

如今的马鹿塘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绿荫塘坝伴村而依,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不仅擦亮了生态底色,更激活了发展潜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种公牛站一期、二期,本地农家乐发展到2家,万寿菊、续断、重楼种植面积突破50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18%。这个曾经的山区贫困村,正沿着“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之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