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之“五子登科”

索引号
01525766-9-17_B/2016-1231003
发文机构
隆阳区辛街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6-12-31

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之“五子登科”

 

一、基本情况

辛街乡位于保山坝南端,素有保山坝南大门的美誉。全乡国土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辖15个村(社区)村民委员会,85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总人口为56395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9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52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117.33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3万元(不包括烤烟税收980万元)。

辛街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2014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03859人,2015年脱贫174545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86户,3314人。全乡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13444368人,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共设集镇、龙洞菜地坡、小田坝梅子山3个集中安置点,其中集镇安置点计划安置7312376人、龙洞菜地坡3201040人、小田坝梅子山87282人,其他分散插花安置206670人。

二、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五子登科”主要做法

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始终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党建是最大政绩”、“抓扶贫是第一民生要务”要求,坚持扶贫与党建“双推进”,辛街乡在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执行上级对扶贫工作的要求,站在群众的角度谋划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零成本”入住,高高兴兴挪穷窝、斩穷根、奔小康。主要做法为群众口口相传的辛街易地扶贫搬迁“五子登科”。

“党建有法子”,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一线。辛街乡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初期阶段,在全乡进行了广泛宣传,多次深入群众家中做搬迁思想工作,但贫困群众对扶贫搬迁“重大利好”政策漠不关心,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入户宣传政策、做搬迁工作的干部“拒而不见”,有的直接写下一份“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家人发生意外,与乡村两级无关的承诺书”,撂下一句“打死我也不搬”,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为了破解难题,乡党委及时在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组建了临时党支部,选举产生了由驻点的乡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支部书记,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委委员,把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的党员全部纳入临时党支部统一管理。通过临时党支部上党课、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扶贫政策及各级领导讲话、外出现场观摩学习,让党员懂扶贫、讲扶贫、助脱贫。临时党支部还组织党员集中讨论易地扶贫搬迁的计划、规划、设计、施工、绿化、安置点建后管理及搬迁户脱贫发展规划和信息公开等,逐步消除搬迁对象对扶贫政策的疑虑,由38户党员户带头签字搬迁,接着由党委主要领导组织搬迁的38户党员与15个村的群众代表座谈,发动群众代表符合条件的率先搬迁。同时乡干部、扶贫工作队带着宣传册继续入户走访,宣传发动留守人员进行搬迁,并收集外出务工人员电话,易地扶贫搬迁临时党支部通过信息平台给贫困户发信息,微信、微博公众平台推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最新工作动态的宣传发动方式,召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加党委集中举办的户长大会,通过层层发动,由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最终带动群众“挪穷窝”、开开心心“摘穷帽”。截止815日,辛街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人数已达43418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61252人,占搬迁户数的68.2%

“搬到了好位子”,辛街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辛街集镇安置点地处辛街集镇中心,周边有杭瑞高速,320国道,沙蒲路,绕城高速穿境而过,保山飞机场也紧邻辛街集镇,自然成了商贸物流集散地,也因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积极发展蔬菜、甜柿、花卉、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到2017年辛街乡15个村(社区)委员会的小学生将到辛街集镇的中心学校就读,群众搬迁到集镇安置点以后,可以更加方便照顾孩子上学。安置点设置了森林公园、运动场、学校、农贸市场、超市等综合功能配套设施,配套建设了社区活动场所,与群众的安置房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满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和集镇发展的硬件要求。目前,安置点已完成征地445.099亩,搬迁小微企业入住园区4户、蚕桑生产用房10户、砖瓦窑10座,拆除违法建筑23户、迁坟1180冢,完成安置房基础开挖浇筑安置房72幢,20176月底所有安置房主体工程将高标准高质量按期竣工。

“住上了好房子”,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设计规划群众站在第一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和生活区域,更多的是生产生活习惯。为了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体现乡风民俗,实现搬迁户自我决策、自我监管、自我服务,避免党委、政府“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在决定安置点建设区域、房屋户型设计、工程施工造价、小区道路走向、幼儿园、社区活动场所、文化广场以及选择工程建设材料、小区绿化树种等重要工作前,乡党委政府组织村组干部入村入户进行民意调查,并将信息反馈到临时党支部,由临时党支部会议提出初步意见,临时党支部与建房理事会商议、搬迁群众大会决议、上级审核把关同意等程序,最后由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组织实施。房子定价方面,由临时党支部组织建房理事会与有资质的施工队商谈建设,安置房建设阶段,要求施工队优先满足搬迁农户参与安居房建设,并以同工同酬标准支付报酬,让群众的房子自己参与建,增加了农户收入,质量监督方面采取监理单位、理事会监督小组和搬迁户多方进行监督和质量验收的方式,让群众的房子自己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程参与到工程质量的监督过程中,让群众都搬迁到自己心中的“好房子”。

“不用花票子”,贫困户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实现“零成本”入驻小高层。辛街乡严格按照隆阳区提出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规模“能大不小”、“能城不村”、“能平不坡”、“能高层不独院”的原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门设计了高层安置房,不仅最大程度降低搬迁户的搬迁成本,也通过合理设计让房屋功能满足搬迁户的需求,辛街易地扶贫搬迁高层安置房涉及的户型为90平米和120平米两种,90平米价格为9.45万元,120平米价格为12.6万元,因为所有套房面向的搬迁户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类人可享受国家无偿补助资金6万元,国家20年期无息贷款6万,三年期危房改造贷款5万元,如果是国土部门认定的地质灾害滑坡点户还有3万元补助资金,将所有补助和贷款充分利用起来后,真正实现了农民变居民,“零成本”入驻小高层。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为报名进驻套房人数较多,已3次修改设计,多层安置房从最初的372套调整到13336套。

截止815日,辛街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人数已达527户,其中进入多层安置套房的336户,占进驻户数的64%,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达80.4%,其中进驻套房的100%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有路子”,通过不同的扶贫模式让群众增收与集体增收共同推进。搬迁农户入驻安置点后,将充分发挥辛街乡中心集镇、紧邻园区的条件,让“农民变商人、农民变工人、留守老人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传统农民变现代规模农业生产者”,托管搬迁户零星土地进行统一农业招商,增加搬迁群众收入。通过中介培训、企业培训、学校代培、职能部门培训等方式增强技能,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还完善了搬迁户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向群众推送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最大程度保证就业。成立两个合作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社区成立居民公共管理专业合作社及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居民公共服务管理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卫生保洁、供水、广场、农贸市场、土地托管等居民公共管理服务。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经济林果、苗圃等现代农业,为群众生产搭建平台,提供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降低群众对抗市场的风险,确保群众利益。辛街集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方法上,通过不同方式保证了搬迁户中每家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努力实现一个目标,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到2020年实现安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