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苑 百姓大舞台
- 索引号
- 01525771-4-12_A/2018-0725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窑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8-02-06
大坪地——一个山迢水远的地方,距瓦窑镇13公里,全村46户216人,居住着白、彝、傣、满等少数民族。就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小山村,却走出去了9名大学生。他们充分利用村里闲置的学校,将其打造成别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苑,成为了那一方百姓的大舞台。
为了响应国家集中办学的政策,2004年,村里唯一的大坪地小学被合并到了毛竹棚完小。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本就落后的村寨顿时显得更加寂寥。村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即便到了最隆重热闹的春节,也全然没有年的味道。
十年后,两个年轻人改变了这一状况。2014年,村里的两名大学生万宝才和余丽梅牵头组织在闲置的大坪地小学成立了文化苑。当时,他们手头上没有任何资源,活动经费是组织村民在火塘旁边开个会自筹来的,舞台布置也都是村民自己来做。说是舞台,其实就是几块木板拼凑起来,在上面铺上青松毛,踩上去会咯吱作响。扯了一块大红布,请村里的长者用红纸写了几个大字往上一贴,他们的春晚也随之拉开了序幕。晚会内容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山歌、小调、小品、相声、笑话等。虽然现场布置简陋,表演水平也不算高,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台,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目前,这里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梦·乡村情”大坪地春节晚会。
他们这种朴实的文化情结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隆阳区妇联在这里成立了“儿童之家”,假期孩子有了自己的天地;昆明医科大学在这里成立了“爱心书屋”,孩子得以在书籍的海洋中远航,得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今年,在万宝才的发动下,当地还成立了学习班。谈及创班原因,万宝才说,“外面的孩子多才多艺、活泼开朗,但我们这里的教育还很落后,而且很多还是留守儿童,学习没人辅导,思想也没人引导。”于是,他积极邀约了9名好友,组建了一个教师团队,在大坪地文化大院轮流给孩子上课。他们不光辅导孩子作业,更多的是教孩子怎么做人,比如:经常给孩子讲环保、感恩、孝顺、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并创设情境让他们实践,从而最终形成习惯。孩子的变化是惊人的。以前一到放假,他们就满山遍野的到处跑,吃饭还得到处找,更别提学习了。而现在,孩子在路上会叫人了,回到家会主动做家务了,也会隔三岔五给父母打电话了。
除此之外,大坪地还是传统文化的富集地。以前,每逢红白喜事,村民们都自发地组织舞狮队,给现场增添气氛。而现在,随着老一辈相继过世,年轻人又大都外出务工,舞狮文化日渐消亡。于是,几个大学生就把舞狮的道具收集到文化苑保管,在劳作之余,就组织村民舞狮。在今年的农民狂欢月中,他们还组织了学生、老师、村内的长者等人到杨柳演出,想要把舞狮传扬出去,使之更好的传承。同时,他们还鼓励村民传唱民间小调,现在,《十绣春天》《十二花名》等50余首当地民间小调时常在大山深处唱响。
农村文化苑,百姓大舞台。现在的大坪地处处充满着温暖的气息,空巢老人们不再孤单寂寞,留守儿童们依旧笑得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