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苤哥”早已成“苤叔”杨学银20年矢志不移保护道人山野苤菜
- 索引号
- 01525771-4-30/2018-0812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窑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8-07-19
“苤哥”早已成“苤叔”
杨学银20年矢志不移保护道人山野苤菜
三夏之日,几场雨水过后,正是道人山野苤菜横行其市的时候。较之常见的苤菜,肥硕的茎杆、鲜嫩的叶片、还有淡紫色的花苞使人一眼就能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将其识别出来。这是来自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的道人山山顶,吸收雨露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的稀有物种——道人山野苤菜。提及野苤菜拌鸡枞,那酸香可口的独特味道定让人过口不忘。可是,你可知道,道人山野苤菜的生长区域约有5000余亩,历史记录中最高年产量可达十万余公斤。而二十年之前,偌大的道人山野苤菜仅有2000斤。至今,年产量达3万斤。那么,道人山野苤菜这一稀有物种是如何被奇迹般地保护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继而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呢?这缘于一个人,他用20年的青春与热血,勇气与智慧,走出了一条在实施道人山野苤菜保护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
吃野苤菜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由于野苤菜生长所需要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野苤菜的产量十分有限。所以,尽管采收时要翻山越岭,两头摸黑,当地人每年还是要不辞劳苦地去采摘。脚勤手快的人家不仅可自饱口福,还可通过买卖赚回一笔可观的收入。道人山上的野苤菜数百年来无私地养育了附近居住的村民们,村民也都把这一物产当作自家的宝贝。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二十多年前,不知从何处来了一群赶着牛羊的游牧民族在道人山安了家。从此,成群结队的牛羊年复一年悠然地啃食着自生自长的野苤菜和踩踏着野苤菜赖以生存的山坡。顷刻之间,野生苤菜遭到了灭顶之灾。短短几年内,产量锐减。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8年多。此时的道人山坡,已被漫山遍野奔跑的牛羊踩踏得遍体鳞伤,导致石骨裸露,水土流失,往日生机勃勃的景象荡然无存。
游牧人一个无心地举动几乎断了附近村民的生计。看到野苤菜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当地的村民心痛不已。人们不甘心自己的饭碗被打碎,多次自发派人上山和牧民交涉,希望情况有所改善,并将情况及时反应到了瓦窑镇。瓦镇随即选派工作人员进山做工作。但牧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却不愿轻易放弃这块宝地。多次交涉下来不仅未达到保护的目的,甚至还差点发生武力冲突。面对迟迟得不到解决的现状,当地村民也只能望“羊”兴叹,感到束手无策。
杨学银时任瓦窑乡上河湾村委会主任,面对这种情况,他和众多村民一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一番思索,他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仅靠简单地说教,而是要从细微处入手,先和牧民们交上朋友,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杨学银经常带领管护人员深入到牧民当中问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给牧民讲解保护道人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段时间后,在他的真情感动下,牧民们终于同意将放牧的牛羊赶出野苤菜的生长区域,不再让牲口啃食野苤菜。随后,杨学银向镇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递交了私人承包管护道人山野苤菜山地的申请,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他而言,保护野苤菜的艰难之路才刚开始。
每当耕种后,许多村民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道人山这个天然的放牧场让累了一季的耕牛休养生息。“早上,几百条壮牛结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朝山中进发。我们一次次费尽精力将牛赶下山时,然而待我们前脚刚走,耕牛后脚又来。有时一清早便会发现,空旷的道人山里竟然会躺着几百条连成一片的耕牛。许多群众甚至为争夺小牛犊而矛盾纠纷不断。”杨学银清醒地意识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生态保护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于是,他省吃俭用,在山坡上建盖了护林房,并聘请了4名管护人员住进山中进行常年管护,并用铁丝网围了8公里,牛羊被却之山外。2000年,野苤菜的长势得到了恢复,其产量也逐年递增。然而,那时其独特价值还没引起世人关注,曾出现刚采摘的一捆捆新鲜野苤菜陈之街市而无人问津,杨学银只能无奈地进行腌制,除了自己吃和送亲朋好友之外,一罐罐野苤菜只能倒下滔滔的瓦窑大河中,数年如此。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将饮食瞄向了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而此时野苤菜的价格才随之上涨。这时,竟有人把罗锅等生活用品藏在道人山脚下的山崖里而昼伏夜出。杨学银深知,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让广大群众一同加入到野苤菜的保护中,才是根本之策。于是,周边农户有大小事时,无论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他总要抽身去帮忙或凑份子。如若谁家遭遇变故,总是慷慨出手相助。打苤菜时,总是特意找附近的群众去并耐心地教授打苤菜的注意事项。运输时,放弃最方便实惠的机动车运输,至今仍选择用马驮。一心想将野苤菜做大做强的杨学银本来数年前就完全有足够的实力在家乡上河湾开办一个野苤菜加工厂,可是一想到要让更多地群众增收致富,这个念头数次在他心头升起又放下……从此,在杨学银的带领下,道人山野苤保护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道人山变成了万顷绿涛,野苤菜产量攀升到年产3万斤。而村民也从这场艰辛且漫长的道人山野苤菜保卫战中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保护生态文明重要性的道理,并获得了大实惠。为感念杨学银,村民都以“苤哥”相称。至今,走入瓦窑坊间,“苤哥”定是妇孺皆知的。
今年,道人山野苤菜保护项目20年的承包期将至,杨学银不知能否取得继续承包项目的资格,于是便在道人山脚下的茨竹坪开拓人工繁殖野苤菜的另一块疆土……他说,道人山野苤菜是他倾注一生的牵挂,这一生他放不下,放不了……如今,村民经常能看到躬着背在基地里移植野苤菜的杨学银时,总要习惯性地热情招呼一句“苤哥”时。50多岁的他自嘲道,“苤哥”那都是年轻时的事了,现在该叫我“苤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