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攻坚故事(赵成晟)

索引号
01525771-4-/2020-1121002
发文机构
隆阳区瓦窑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0-11-21

近年来,扶贫工作日益繁重,扶贫压力逐渐增大,相信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基层干部的不易,层层压实,层层传导,最终的压力大部分顶在最基层的干部头上。在这种高压工作环境之下,确实有少数干部已经出现了畏难抵触情绪,从摸底表到汇总表,从电子稿到纸质档,每天高负荷,神经紧张,埋头做资料,错了又重来,一个数据变动,整个资料或许就要改半天。

但扶贫工作确实是松不得,放不下。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情况复杂,要想在这项伟大事业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干部不畏艰辛、扎实苦干的奉献精神,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全力支持的奉献情怀。扶贫工作,软件材料是基础。但最终要实现脱贫致富还是要在因户施策,在加强干群联系上下功夫。入户调查走访是密切干群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没有什么比走访来得更直接更有效,要让百姓觉得是自己人,有空就往百姓家里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经常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才能让贫困情况由枯燥的数字变为具体的详情。

当我第一次走进贫困户家中,看到破败的院落,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额。王保安,1976年出生,瓦窑镇大寨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家中有5口人,两个女儿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父亲重度残疾且患有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房屋破损急需维修,面对沉重的家庭生活压力,王保安心急如焚。这样的家庭境况连我看到都觉得毫无希望,那天从我进到家里一直到我离开,他一共说了5个谢谢,即使在我没有给他带去半点帮助的时候他依然心怀感激,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说起未来时那种激情和希望“我想养2头猪,我这个身子喂个猪还可以,猪卖掉就有钱了”,看到他行动吃力的身体却还满心斗志,我浑身一下子也充满了干劲,他说:反正要实现脱贫奔小康,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一味等、靠、要是不可能的,我被他的这种志气所振奋,现在每次看到他都觉得他比之前更加开朗。2018年借助危房改造政策的东风,对其房屋进行了修缮加固,解决了王保安家的住房安全隐患问题。2019年在村两委和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帮助其大女儿王学蓉申请了本专科助学贷款共计16000元,教育补助金5000元,基本解决了王保安家的教育负担。随着扶贫各项政策的落实,王保安家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好了起来。王保安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看到了家庭出现了转机,更激发了他甩掉贫困,带头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自此他利用空闲时间,不麻烦村委会干部,自己主动找工作,打零工增加收入,希望早日脱贫。由于他文化程度较低,工作很不好找,只能在村寨周边打零工。因为会电焊技术,王保安到建筑工地上打工,搞电焊的工作又脏又累,剪线,接线,切割,焊接,一会儿也不能停顿,稍有耽误,工头就会呼唤训斥,一天下来,他浑身都是泥灰。即使工作很辛苦,王保安依然坚持每天按时到工地,从不缺工。“现在,趁着身子硬朗,多干点活,多挣些钱,就能少给国家添些负担。”王保安的声音里充满着自信。

他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2018年参加“焊工”技能培训,同时在参加各种会议中了解到扶贫相关政策,学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知识,增强了就业的本领。在村干部组织贫困户参与集体无偿劳动时,王保安积极配合,并组织村小组群众积极参与,他总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随叫随到,从不偷懒耍滑。

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王保安家虽然实现了最基础的“两不愁三保障”,但他的生活压力依然很大。两个孩子正在人生当中的关键时期,父亲的病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依旧要持续治疗,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在增多,现有的成绩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王保安不仅要脱贫,还想着要致富。于是2018年王保安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2.5万元,购买了猪仔5头,开始发展养殖之路。养猪的道路不仅辛苦 ,也伴随着困难和波折。王保安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来喂料 。在饲养的过程中 ,还要仔细的观察每一头猪,一旦发现某头猪有不对劲的地方 ,就要采取措施,及时地治疗 。有一天,他发现猪出现了轻微地呕吐、腹泻、脱水。他虽然有养殖经验 ,却没有专业的畜牧知识。于是他求助兽医站的技术人员 ,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确诊猪是感染了“猪流行性腹泻”,好在只是轻微的症状,再加上处理得及时,才避免了损失 。

经此一事,王保安深深地认识到,养猪除了喂料,还要依靠科学技术,必须实行科学饲养,实行标准化养殖。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养殖技术,他自行到农家书屋,借阅了各类和养殖有关的科技报刊杂志书籍等,悉心钻研,并且经常向村里的养殖高手和技术人员请假,解答疑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保安的精心饲养,6个月后,小猪仔终于长成了大胖猪,获得了上万元的纯收入,有了效益,王保安更坚定了养殖致富的信心,他经常说到他不仅要养猪,还要养牛,不断地发展养殖业,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王保安凭着这种吃苦耐劳和早日摆脱贫困的毅力,终于在2019年底实现脱贫。当村两委人员及驻村工作队人员拿着脱贫销号认定表让他签字的时候,他长长的抒了一口气说:“我终于摘掉贫困的帽子”。然后毫不犹豫地把名签上,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实的笑容。

在我所走访的贫困户中,虽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去万贯家财,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但在油盐柴米与鸡毛蒜皮中,却服务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期盼。作为一名工作队员,一个正在经历扶贫的干部,接触到贫困户,心里五味杂陈,累并快乐著,真的很想帮他们多做些实事。对很多贫困群众而言,资金是发展产业的拦路虎。记得有一户贫困户主动要发展产业,由于资金不足,想申请政策性扶贫贷款,在贷款过程中需要填写各种申请表等软件材料,但由于他文化水平有限,面对各种表格绞尽脑汁、不断询问,也还是无能为力,再加上来回镇、村办手续非常不便,看着他无助的神态,我就利用中午、晚上时间帮他赶写申请书、承诺书等材料,来回几次帮他去镇里办审批,前几天他的贷款终于拿到手了,我心里有满满的充实感、成就感获得感。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驻村工作队员在扶贫工作中的几个小故事,也许在大家看来太过平凡,但是于我而言,是鼓励、是肯定更是历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以此为训,始终牢记当初的承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平凡之我,平凡之事,在扶贫路上播撒青春,勇敢前行!

大寨村驻村工作队员 赵成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