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救助管理品牌 隆阳区激发"党建+救助"新活力
- 索引号
- 01525695-7-/2020-1125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民政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0-11-25
2020年以来,隆阳区救助管理站以党建引领救助管理工作开展,使救助工作得到真正的加强和完善。救助站党支部在区民政局党组“1+3+X”党建模式带动下,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打造救助管理品牌,激发了“党建+救助”的新活力。
全面落实照料服务达标行动。以落实全国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对救助站内部管理、生活照料、卫生防疫、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离站返乡等工作进行自查和整改。
创新开展救助寻亲服务行动。对站内滞留人员进行甄别寻亲,通过4个100%:100%人脸识别、100%DNA比对、100%寻亲网救助、100%今日头条录入,提升甄别查询能力和效率。救助站经过努力与上海救助管理站建立跨省甄别联动机制,在门户网站和市、区的主流报刊媒体刊登寻亲信息。近年来共寻亲成功 35人,其中:推送今日头条寻亲成功2人,人脸识别5人,根据本人口述线索寻亲成功28人,并及时护送返乡与家人团聚。
集中落户安置行动成效显著。2019年,在市民政局的关心指导下,区民政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争取省市资金支持,将原潞江镇石梯敬老院改造为特殊人员安置点,开创了云南省首个特殊人员安置点,面向全市安置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并总结出“盘活一块资产、安置一批人员、节省一批资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四个一”做法,即:盘活了一块资产,有效将原废弃的潞江镇石梯敬老院资产用活起来;安置了一批人员,长期滞留在我区无法查明身份和信息来源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有效安置;节省了一批资金,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安置后,其身份转变为本辖区集中特困供养人员,每月每人按1000元拨付生活补助,费用从原来在精神病院治疗约每人8万元/年减少至每人1.2万元/年;打通了回家“最后一公里”,聋哑、痴呆、特别是患有精神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入住安置点后,通过医养结合接受正规治疗,极大地增加了护送成功率,截至目前,在转移安置的24人中,已帮助11人长期滞留人员与家人相拥团聚。
积极开展网络救助行动。建立健全由民政部门履行救助管理牵头职责、救助管理站履行救助主体责任、乡镇(街道)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的救助网络队伍,充分利用区乡村民政经办人员构建三级网络救助体系,做到城乡救助工作全覆盖,有效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在城乡任何地段、任何时间,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近三年来,通过网络救助体系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6人。
强化源头治理落实社会救助。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强化返乡人员政策帮扶,及时为符合条件的返乡人员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并将受助人员有关情况反馈属地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家庭履行监护责任,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