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战士”的硬核担当—隆阳区核酸检测工作纪实

索引号
01525699-X-/2022-1226005
发文机构
隆阳区卫生健康局
公开目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2-12-26

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区医护人员持续作战、昼夜不停、全力以赴,他们行走在保护群众的最前沿,以实际行动展现隆阳卫健人的责任担当,倾尽全力与病毒较量,和时间赛跑,和病毒赛跑,当好健康隆阳“守门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体现在一纸报告、一个“码”的显示,是判定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法定标准,他们就是核酸检测工作者。

一份核酸检测报告

疫情当前,每人手机里一份“阴性”核酸检测报告,都是老百姓心中的一颗定心丸,然而一份份看似简单的报告背后,却是一群检验人分秒必争、通宵达旦、日夜坚守的结果。那每一管样本检测需要多长时间呢?每个样本的处理需要经历加样、提取、分液、封板、扩增、读板、复查、后处理等多个步骤,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大概估算需要2个半小时,期间,还要空出三个小时以上,用于实验室的消杀和通风。隆阳区目前共有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隆阳区妇幼保健院、隆阳区疾控中心3个核酸检测医疗机构,每天承担着15000份左右的核酸检测量,现在的方舱实验室实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检验人员实行24小时分三班轮换工作模式,每人在班8个小时,在实验室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喝水不上厕所,且手工操作量大,消耗很大体能,面对标本量大的情况,甚至在班10小时或10几个小时。以上,在核酸检测人员眼里,都是“家常便饭”,早已习之以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一群“隐形战士”

为了能准确、快速地将每一份核酸检测报告发放到群众们的手中。检测人员每天“封闭”在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与病毒对抗,他们日夜颠倒,超负荷工作。准备试剂、扫码、拧盖、吸样、加样、回盖……一圈又一圈,每天同样的动作成千上万次地重复着。为了肩上所扛的责任,他们必须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仔细谨慎,还要拼手速、拼体力,不仅是体力和耐心的考验,更是毅力和精神的考验。

方舱实验室的援滇卫士”——滕老师,一位上海援滇的检验师,近期隆阳区核酸检测任务繁重,经历过上海抗疫大战的她,主动请缨参与核酸检测,切实发挥出援滇专家作用。凌晨1点,刚下岗的滕老师看到一辆辆送样本的转运车进入院区,她立即又穿上防护服进入实验室,年轻同事心疼她,让她下去休息或者坐镇指挥,她坚决不干,立即配起试剂、加样,忙碌起来。同时,她像个母亲一样对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团队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导。在滕老师的带领和垂范作用下,整个方舱实验室的团队也树立起了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无数次高效的完成了核酸检测艰巨任务。

最美“抗疫家庭——符菡芮是隆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监测检验技术组组长,丈夫是临沧市边境管理支队南伞边境派出所民警,因工作特殊,常年不在家照顾不到家庭,孩子尚且年幼。而方舱检验人员工作期间采取闭环模式,作为医务人员不得不轻“小家”而重“大家”,在万家灯火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她却置身检测实验室,通宵达旦核酸检测。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时刻战斗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主要负责病例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储存,此项工作需要直面患者,虽然穿戴着白色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全副武装做好了个人防护,面对病毒,为了保护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在家附近设置了一间“隔离房”,每次采完样,她都会先在“隔离房”清洁消毒洗漱更衣后才放心回家。

最暖“团队力量”——为做好核酸检测工作,隆阳区妇幼保健院上下通力协作,从行政后勤及临床科室抽调人员组建样本核收专班,24小时满负荷运转,人、机昼夜不停,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将检测结果准确上传,但因为近期阳性标本飙升,需要复核的标本太多,部分群众不能够及时获得检测结果,为了解除广大群众等待结果的焦虑,开通了24小时咨询电话服务,院分管领导、疫情防控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行政值班24小时开机,查询结果、解答疑问、耐心解释……当凌晨来临,大家进入梦乡的时候,仍有人在核收、震荡、提取、加样、检测、复核、推送结果、查询数据。因为人手紧缺,工作人员几乎一直在连轴转,但他们毫无怨言。有的是尚未结婚的姑娘小伙,有的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宝宝,有的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有的已是带病坚守岗位,他们强忍着身体极限,始终坚持着……,“安全、高效、准确”的工作目标早已入心入脑,隔着厚厚的玻璃,我们虽看不清楚他们的脸,但是他们的眼中写满了坚毅。这支特殊的抗“疫”队伍,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和实际行动践行着卫健人的风采。

在疫情这场大考中,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核酸检测人,他们有的是满脸勒痕、被消毒液冻得僵硬且留下红疹的采样护士,有的是在便民采样点维持秩序,指导市民进行核酸预约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有的是24小时待命奔走在各个检测点的运送样本的救护车司机……,他们肩上有责、心中有光,防护服是他们的铠甲,检测仪是他们的武器,他们是疫情防控的“前哨兵”,是抗疫前线的“排雷专家”,是最美的“隐形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