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索引号
- 01525698-1-03_F/2016-1231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12-31
零售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区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区零售业发展迅速,零售业的经营规模、零售业态以及销售的商品类别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和扩展。但在网上零售和海外购物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下,我区零售业经营业绩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企业经营成本和盈利能力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对零售业的正常经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全区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一)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零售业实现零售额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八十,因此,零售业零售额的增长速度直接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全区零售业蓬勃发展,实现零售额连创新高。2015年,全区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1954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比2010年增长1.36倍,年均递增17.8%,比同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快5.3个百分点。
(二)单位数量增长较快
零售业与百姓生活最近,居民生活需求最大,并且零售业的经营场所以及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都相对较低,是各类投资者和创业者最乐于从事的行业之一,因此,我区零售业经营单位数量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截止2015年年末,全区共有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及个体经营户 24家,比2010年末增加9家,增长71.4%。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有22家,比2010年末增加8家,增长57.1%;限额以上零售业个体经营户及产业活动单位有2家,比2010年末增加1家,增长1倍。数据显示,我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个体经营户增加速度要远高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增加速度,零售业经营主体更愿意注册为个体经营户从事商品零售活动。
(三)经营面积有所减少
由于房租持续上涨,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并增加网络销售渠道等因素,我区限额以上零售单位的营业面积较2010年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截止2015年年末,全区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年末营业面积为9.6万平方米,比2010年年末减少0.5万平方米,下降5.2%;平均每户限额以上单位营业面积减少227平方米,较2010年年末下降39.6.0%。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年末营业面积为8.6万平方米,比2010年年末减少1.3万平方米,下降13.1%;限额以上零售业个体经营户年末营业面积为1.01万平方米,比2010年年末增加0.89万平方米,增长13.5%。数据显示,零售业营业面积整体呈现出法人企业下降而个体经营户增长的态势,个体工商户投资零售业经营场所建设明显增长。
(四)新兴业态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区零售业新兴业态发展非常迅速。从过去主要的百货商店和超市两种零售业态,逐步发展成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店、家具建材商店、社区购物中心、城郊购物中心以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电话购物等多种零售业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广大群众购物消费的选择余地更多、休闲购物更加方便。截止2015年末,全区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有超市5家,比2010年增长66.7%;专卖店有10家,比2010年增长50.6%;专业店有4家,比2010年增长33.3%;从数据可以看出,百货超市仍然是百姓购物首选的零售业态,而新兴的专业店、专卖店则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零售业态,受到消费者的持续追捧。
(五)吸纳就业有所增加
零售业一直以其从业准入门槛较低,用工需求人数较多的优势成为吸纳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区零售业的蓬勃发展,其吸纳就业人员多的优势越发显现,在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区共有1821人在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就业,比2010年增长21.0%。其中,吸纳就业人数排在前三位的是机动车燃料零售业,吸纳就业711人,占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吸纳就业总人数的39%。汽车零售业,吸纳就业597人,占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吸纳就业总人数的32%;百货零售业,吸纳就业396人,占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吸纳就业总人数的21%。
(六)私人企业占比提高
零售业是全区企业改制步伐最快,改革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行业之一,全区原有的众多国有零售业单位基本都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变更了企业性质和股权,私人控股企业已经成为零售业单位的主体。另外,由于零售业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投资见效较快,也日益成为很多投资者投资兴业的首选。截止2015年,全区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有3家,占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13.6%;私人控股企业有19家,占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86.4%,可以看出,私人控股的零售业企在我区都占有绝对优势,已经成为零售业的主导力量。
二、近年来全区零售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全区零售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购物需求,但在企业布局、单体规模、盈利水平、管理模式、网销平台、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上与零售业发达的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全区零售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问题。
(一)零售市场基本饱和,同业竞争异常惨烈
零售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聚集效应”,也就是说众多的大型零售业企业要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规模优势供消费者选择、消费和休闲。但这个“聚集效应”也要有一个“度”,并不是商圈内同业态的零售业单位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否则必然会出现“供过分大于求”的问题发生。
但在实际经营中,全区零售业都普遍没有遵循这个客观规律,盲目增加传统商圈的零售企业规模和数量,甚至不考虑消费能力而盲目建设新兴商圈,最后造成部分商业项目建成后出现空置和浪费,并稀释了传统商圈的聚集力和人气,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仅与保山百大相距200米远的马里商贸中心,三年时间,一楼的上海欢乐购挤垮了二楼的天天乐超市,目前二楼新开的大尔多超市又挤上了一楼的上海欢乐购超市。三个大型超市同在一个区域。此外,我区各大零售业单位的销售对象,主要是本区居民和单位,外县居民专程到我区购物的比例非常小。因此,我区的消费能力在收入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目前的零售实体已经能充分满足消费需求,如果继续盲目增加零售实体数量和规模,很难有充足的消费能力支撑。几年的实际经营结果是天天乐败走商城、黯然退场,上海欢乐购至今形同鸡肋,经营难以为继,中心街区原有的老牌明星百货大楼的零售业绩也逐渐下滑,零售额增长速度显著放缓。
(二)经营成本日益提高,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零售业需要雇佣大量的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和理货人员,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其用工成本较高。此外,零售业单位普遍位于城市核心的繁华地段,其经营场所租金业普遍呈现连年升高的趋势,薪酬上涨和房租提高直接导致了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升高。2015年四季度,全区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应付职工薪酬为18509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6%,占比较201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成本主要组成的三项费用之和为502420万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0%,占比也较20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企业经营成本显著上升的同时,零售业亏损企业也逐年增加。2015年四季度,全区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亏损企业13个,较2010年增加9个,亏损企业增加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亟待解决。
(三)电商冲击实体零售,实体零售企业经营业绩增长乏力
近年来,网络购物发展迅速,各大购物网站平台一路攻城略地,大有取代实体零售店的趋势,我区很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养成了网络购物的习惯,全实体零售企业均受冲击较大。虽然我区居民网上购物消费总量很大,增长很快,但我区居民主要还是选择淘宝、天猫、卓越、唯品会、当当、亚马逊等法人注册地在外省的网购平台和支付工具进行交易,成交额不能计入我区的统计范围,购买力的实际流出,相对影响了我区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与网络购物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实体零售企业经营业绩增长趋缓,2015年,全区零售业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5.7%,比2010年下降48.5个百分点,比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落后6.8个百分点,持续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
(四)网销平台建设缓慢,电子商务水平较低
网络零售平台已经成为现代零售业的重要营销平台和渠道,在某种意义上说网络零售平台的影响力要超过实体零售店铺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掀起了网络零售平台建设热潮,涌现出了以淘宝网、京东商城、唯品会、当当网等一批知名企业为代表的网上零售平台。然而,在全国各地企业纷纷抢占网上零售阵地时,我区的网上零售平台建设步伐却显得缓慢。截止2015年底,我区仅建成云贡城,但也是借助 第三方网上零售平台投入使用,实现年交易额未能纳入零售总额,我区不论是开展网络零售企业的数量还是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的建设数量都比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五)骨干企业规模偏小,上市公司空缺
虽然近年来我区零售业企业的经营规模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团化、连锁化的大型零售企业仍然没有。仅有中石化、中石油、联通汽贸等为数不多的企业规模较大,大部分零售企业仍然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企业规模没有明显壮大。2015年,全区年零售额在亿元以上的零售企业仅有7家,仅占全区零售单位数的4.5%,比例明显偏小。另外,全区22家零售业企业中无一家上市公司。
(六)品牌核心意识不强,自有品牌培育薄弱
品牌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标志,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区零售业的企业数量、经营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和扩张,但是这种增长和扩张基本是建立在外地品牌进入我区带来的增长和扩张,我区本土企业的外扩力度和影响力都比较小。例如,百大、万德福、金纺购物超市等外地品牌为代表的大型零售企业已经基本垄断我区的超市零售业态;目前我区仅有红叶超市本土名牌企业在百货零售业领域还占据的一定的优势,占领着主要的份额,但这种优势也仅限于我区内部,对外县的扩张力度基本没有。
三、关于推进我区零售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虽然网络购物和海外购物等因素对我区零售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但零售业依然是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和核心产业,重振我区零售业对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全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零售企业整体布局,避免非正常同业竞争
积极推进零售企业布局规划制订和实施工作,引导商业网点向总量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民利民方向发展。在城市中心核心区域,要严格审批新建大型商业设施,以盘活优化现有闲置商业零售基础设施,优化整合区域内商业资源为主,确保已建成商业项目运营良好,避免同业非正常的恶性竞争;在城市新建区和近郊区可在科学测算评估购买力的基础上,适度鼓励建设大型零售设施,完善新建城区和近郊区的商业配套,如北市区新开业的大昌隆超市,方便周边居民生活,分流城区居民到城郊购物消费,减轻城市中心核心商业区的交通压力,提高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二)创新发展新兴零售业态,增强百姓购物新鲜感
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新兴零售业态,引导企业从单一的零售企业向现代服务综合体转型,以零售业为依托,逐步融合餐饮娱乐、电玩休闲、影院剧场等现代服务业产品,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增值服务和消费体验,把传统零售店打造成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此外,零售企业也可主动借鉴国外、省外同类企业的有益经验,定期变更卖场内的品牌布局和装修特点,不定期带给消费者一定的新鲜感,提高消费者消费欲望。
(三)全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争夺网络购物话语权
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适应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加快“建网”、“触网”步伐,把互联网当成拓展业务、提高经营业绩的“第二阵地”。对于区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零售企业,应扶持其建设档次高、技术先进、理念超前的本土网上零售平台,并配套相应的物质和政策奖励措施,吸引全区居民通过本地的网购平台进行购物,争取把“购买力”留在区内;对于中小微型零售企业,可以引导其借力省内市内成熟的第三方零售平台销售商品,不求网上零售平台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借船出海,增加销售业绩,扩大业内的影响力。
(签发:艾国军 拟稿:谢娟、穆云娇 联系电话:0875—216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