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马铃远逝,古驿仍青
- 索引号
- 01525770-6/20251104-00005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水寨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5-11-04
水寨传统村落,坐落于罗岷山系主峰大顶山北麓山腰一带,沿山脚呈带状分布。曾几何,这里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滇西驿站、马帮商旅、流民迁移的重要通道,是古西南丝绸之路进入永昌古道的第一站。是一个居民聚集较为集中的古老村落。
据记载,明朝时,水寨归辖于“三铺地”,作为三铺地中的人口重铺,辖治集管中心,主要安置陶、万、马、郭、杨五姓。清朝时,三铺地内没有完整的行政机构。每铺推举一人,负责催纳田赋,推派差役,奉上行下,维护地方治安,又每隔五里设一哨,每哨置工兵一人,担负“邮递中转”。此制直至民国新政建立为止。民国二十五年,察水寨乃通往省城之“咽喉”,始将水寨定为直隶沧平镇,水寨被确定为镇“首脑”驻地。逢缘有期,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曾情注水寨,马可·波罗、徐霞客、邓子龙、张合、王宏祚、杨升庵、李根源、艾思奇、徐悲鸿、卫立煌、宋希濂等,他们为水寨的历史和发展添上缤纷多彩的一笔。
2013年8月水寨村被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水寨村村落风貌保存良好、环境优美,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房屋外观上最大特点就是出阁架斗,雕梁画栋,木工讲建筑究精细,最显眼的是门额头和过梁头上雕饰的经文匾额和狮头、凤、龙、花等图案。村落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86%以上,其中在册登记12个,拥有郭家大院、马家大院、杨家大院、陶家大院、杨显洪、陶金良民居、回龙寺、老小学、马占聪民居等古建筑。
水寨古街道造型和布局,较为特别(按官道设计),用石块铺心,鹅卵石镶边,街面呈波状缓进递升,而且明沟暗道,污水不染,遇坡砌长磴,街面形似板瓦,阵雨过后,光洁如洗。沿街两旁柜台整洁,货物齐备。街头村尾各置一苍天古榕,更有碗口大的一股白沙水自村头顺街边流注。街道两侧房舍多为面街而立,铺面相连,屋顶鳞次栉比,层层交叠,整条街势如潜龙游动,灵气俱在。
时光荏苒,雨中的水寨古村落,犹如一幅隽永的水墨画,静谧安然。这座未经任何商业开发的古老村落,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村庄的原始和古朴。我曾无数次的从这街巷走过,在我眼里它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未经开发,没有流量,它用质朴和本真维持着古村落的“古”。正是这种“古”让它以生命最舒展的状态绽放。
暮色中的水寨村,炊烟从老宅的瓦片间袅袅升起,孩童在古石板路上追逐嬉戏,老人坐在门墩上抽着旱烟。这里没有景区的喧嚣,只有时光缓缓流淌的模样。若你想寻一处安放乡愁的所在,想触摸那段尘封的商旅记忆,不妨来水寨村,做一日古道上的慢行者,让心灵在千年的驿路风尘中,寻得一份久违的宁静与安然。(供稿:水寨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