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满族第一村
- 索引号
- 01525773-0-/2022-1130006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房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11-30
一、基本情况
水沟洼村共有1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共有387户1739人。有村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5个、党员72人;全村共有4个少数民族,分别是满族、白族、彝族、黎族;少数民族较多的是满族和白族;全村拥有山林面积38000亩,拥有耕地704亩,其中水田36亩,山地668亩,人均占有耕地2亩,主要经济作物以蚕桑、核桃、红花为主;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满族聚居村;国土面积6.34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降水量1300毫米,平均气温12℃,202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8838元;该村所在地四面环山、树林茂密、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林地资源丰富。
二、满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一)满族特色文化活动室。项目总投资120万元,新建满族特色活动室1幢240m2,新建满族民居住宅1间40m2标准篮球场1块420m2,院场硬化800m2。
(二)特色民居改造。项目总投资238.8万元,涉及62户333人。其中:新建大门30户,墙体粉刷50户12280m2,围墙建设55户。
(三)村内道路硬化。项目总投资60万元,新开挖道路3km,硬化道路6400m2。
(四)剪纸培训。计划总投资8.6万元,共计培训6期360人次。
(五)产业扶持。管护泡核桃管护1750亩种植续断800亩,项目总投资15万元。
(六)村内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8万元,新建垃圾池2个,种植杜鹃300株、枫树500株,对小街子上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
三、水沟洼满族特色村的特点和优势
(一)生态环境良好。
水沟洼自然村居住环境四面环山、树林茂密、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78.3%。村里空气湿润,四季气候变化不大,村外山林环绕,绿树成荫,在村落里能感受到四季凉爽、风清云淡的悠闲。
(二)民族文化传承良好。
1.民族服饰
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现女性旗袍一般在婚嫁和重要节日时穿戴。
2. 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女方家请的送亲队伍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接着,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等。
3. 墓葬文化
满族相当重视丧葬,一般都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挑选风水较好的墓地土葬,分为大虎座、小虎座,坟墓外观一般是用石头雕刻花纹或动物堆砌而成,雕刻的花纹和动物的石头置于坟墓前身,显现死者身份或富足;墓碑主要叙述死者生平及简历和家庭主要关系,生平简述一般是其成家立业及其主要事业,家庭主要关系为配偶、兄弟姊妹、儿孙及配偶名字。
4. 构皮纸制作
构皮纸传承人蒋建康,至今还在沿袭传统工艺制作构皮纸。据介绍构皮纸的原料为构树(桑科乔木)的,表皮即构皮,因其表皮滑嫩、细致、易分解等特点成了构皮纸制作的首选材料。蒋师傅还介绍了,制造白棉纸的构皮原料来自上寨村一带,主要是以野生的构树为主。构树在2至3龄即可砍伐其树皮,一般在春季、秋季或冬季砍伐,每棵树的砍伐周期是两年。白棉纸土法生产工艺流程有14个:(1)浸泡。把捆束着的构皮原料打开,浸在清水中,3-5天之后,再捆成小把,然后再浸2-3天就打捞出水。一般冬季浸泡约20天,夏季11-12天,秋季只用8天。(2)放石灰。将构皮堆放在地上,然后用铁钩钩放进调好的石灰浆中,随即捞出放入蒸煮锅(石头砌成的窑)中。石灰的碱化作用将使构皮发软、脱皮。(3)蒸煮构皮装满蒸煮锅后,加上清水,燃柴火蒸煮,3-4天后,构皮在蒸煮锅中呈现黄褐色,再从蒸煮锅中捞出。(4)去灰。大水池中用清水反复搓洗,把不干净的黄色外皮洗去,并除去大部分石灰,放入缸中,加满清水浸泡一天,用棍棒搅拌清洗后,把水放出,再换新水浸泡一天,如此反复达10余次,共20天之久,此时料中的石灰已完全洗去。(5)压榨。将纸料从蒸煮锅中捞出,放到木榨上,用木头压榨,并用钢丝拉紧,一般要压榨一天一夜,以除去大部分水份。(6)抹灰。把灶灰均匀地拌在构皮上,一小块一小块地拌,并用稻草扎起,每千斤料可扎出650块左右。(7)二次蒸煮。把纸料再放入蒸煮锅中,顶上再盖上灶灰,加柴燃烧作第二次蒸煮,3个昼夜后顶上的灶灰变为黄色,纸料则变成灰白色。(8)二次洗涤。将纸料搬出,放入水池或流水中洗,把灶灰洗去,并把料中污黑的杂质拣出来。然后用手扭干一些。此时纸料为长30CM,直径10CM的团状。(9)舂碓。把纸料从水池中拿出来,放到碓石上,分批用脚力舂碓,舂细为止,每团料舂15分钟左右,舂后纸料成为白色。每晚上约舂10团料,舂碓时需2人,1人舂碓,1人不断地翻料。(10)加药经过冲碓后纸料纤维已经非常均匀,此时可放到捞槽中,加清水调稀,并把残余灶灰完全洗去,再加沙松树根汁作为纸药,每抄2把纸(700张)用5桶沙松树根。用木棍搅拌,约拌400-500次,把纸料完全搅细为止,搅拌时间约为一个小时。并先在木凳上放上稻草,再铺一层废旧竹帘。(11)捞纸。让纤维均匀地分布于浆液内,把纸帘放于木架上,双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纸浆中,接着沉另一端,向内送,用手摇动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获得一边很厚的“纸头子”,然后用两手把纸帘平提起,再把帘上的湿纸扣在木板上。(12)榨水。把湿纸放在木凳上,放上木板,先用人力压榨,然后再用钢绳将木板绞紧,压一个昼夜的时间,使纸呈半干状态,此后纸压为原厚的三分之一。(13)揭炕。榨水后用木板把纸抬到火炕旁,将纸一张张揭开,趁潮湿贴于炕墙上。50至100张贴一叠,若是冬天就烧大火烘烤,夏天则视情况,也可以不烤火,贴在院内墙上,太阳光自然晒干。(14)裁齐。烘干后,取下裁剪,造纸过程完成。
5.擦大钹
“擦大钹”舞蹈是由瓦房当地群众自编自导,喜庆8丰收和重大节庆活动时的一种传统舞蹈。这种舞蹈曾在1991年,被保山的专业文艺工作者采集素材后创作、编排成舞台节目《大钹韵》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荣获表演一等奖;1992年,又以“擦大钹”为素材集体创作编排了大型广场舞蹈,定名“永昌钹舞”,由120多名专业、业余演员表演。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神州彩虹》中以其恢宏的气势、壮观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赢得中外来宾、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赢得了春城观众一阵阵热烈地掌声,一举荣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奖”,为云南省和保山市争得了极大的荣誉。2012年在中国福宝乡村艺术节期间,还有省内外文艺界人士把“擦大钹”与“威风锣鼓”相提并论而誉为“南钹北鼓”。专家学者们对“擦大钹”有这样的评价和发自内心的赞美就足以证明“擦大钹”舞蹈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后,以“擦大钹”为素材编排的舞台节目《劲歌》和广场舞蹈《钹鼓喧天庆盛典》等节目纷纷亮相在省、市、县(区)的专业舞台和重大节庆的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中。而且,只要有大钹舞蹈参加,整台表演就会增色不少,大钹舞蹈也必然成为亮点节目,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擦大钹”已经成为保山市乃至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品牌。同时也是瓦房民族民间优秀艺术文化遗产。
在民间,“擦大钹”的应用非常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建房乔迁、超度亡灵、老人去世、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日都少不了要请大钹班子到家中来表演一场,遇喜事时,“擦大钹”,可以为喜事增添喜庆气氛,喜上加喜。遇丧事时,“擦大钹”可以为死者“理魂指路”,“超度升天”。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即“火把节”前后,或是春节期间,当地彝族同胞们就穿上五彩盛装,跳起大钹舞,以传统的方式庆贺丰收和祝愿美好生活。因为“擦大钹”可以迅速制造喜庆的氛围,渲染欢乐祥和的情绪。所以,大钹班子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重。
6. 剪纸。
主要是当地满族、彝族等民族妇女灵性自为、即兴创作的艺术剪纸。作品主要用作服装、卧具、居室和特定用品(如祭祀用品)的装饰,图案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自然崇拜的“神物”为表现对象。龙、凤凰、游鱼、飞鸟、彩蝶、桃花、莲花、虎、喜鹊是最常见的描述对象,因使用者年龄、身份、特定用途而选择。创作过程:构思、描摹草图、剪制。如果用于服装卧具、祭祀用品等,则将图案范本粘贴在不同色彩的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制,再把绣制好的图案或单独、或拼组在用品上。这与绣品相类似又略有区别。彝族剪纸的主要特征是造型厚实,构图饱满,大量使用虎牙花、葫芦花、火焰花、牡丹花和鸟、鱼、蝴蝶、孔雀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是彝族人民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表现,又有传统文化和自然信仰的内涵。如火焰图案反映了对火的崇拜,虎牙花则是虎崇拜的象征,葫芦花记录的是祖先信仰,牡丹花表现对幸福生活的祈望。这些文化意义赋予彝族剪纸艺术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因其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三)交通便捷
一是高速公路建设,随着保山至泸水的高速公路建设,公路将从瓦房境内穿过,根据勘测路线,高速路从保山至瓦房只需30分钟路程,水沟洼自然村距离瓦房乡高速路进出口仅为8公里紧10多分钟路程。二是连接保山市隆阳区唯一一条通往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条高速路通道,是隆阳区与高黎贡山和怒江州连接的中点,区位优势明显。三是勐赖大桥建好后,瓦房将成为保山坝和潞江坝的中点,并且是连接两地之间的最快捷一条路。四是大坪地至秧草通畅工程项目已经完工、瓦房至勐赖渡口二级公路正在建设,所有到水沟洼自然村的路都已全部硬化。
(四)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大
一是2012年年底被列为省级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上级补助100万元,用于民居改造、活动场所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2013年被列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示范区建设“3121”示范点创建村,上级补助和各级整合资金投入资金3年合计600万元。三是解决水沟洼乡道硬化建设,区、乡整合资金1800多万元改建30多公里里程,2013年年底实施建设。四是整合省级新农村建设项目和扶贫项目各30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项目建设10万元上级补助。六是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巩固项目200多万,七是实施农网改造,投入资金250万。
(五)旅游资源丰富
一是村庄周围生长着野生的枫树,现在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今年又新植了500株,并且计划明年在进村7公里的主大路上全部种植,使之成为水沟洼的独特的枫叶景观。二是在离村庄不远处,分布着一大一小两个自然草甸,大的约200亩,小的约50亩,且草甸周围的高山高耸入云,生态良好,每年冬季均不同程度落雪。三是邻雪山草甸旁,有一杜鹃谷,峡谷长约2公里,峡谷两侧分布着上万株野生杜鹃花,谷底有一条常年流淌不息的清澈河流。
(六)云南省唯一一个人口较多的满族聚居村落
据统计,全省虽然有一万多满族,但多数是散居或是小杂居。水沟洼村共有1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共有387户1739人。到目前为止,水沟洼自然村是云南省唯一一个规模较大的满族聚居村落。
四、发展定位和规划
依托水沟洼旅游资源丰富及保山至怒江州高速公路开通后交通便捷的优势,借助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和全国唯一一个傈僳族自治州的旅游开发旅游集聚效应,将水沟洼建设成为融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连接怒江州和高黎贡山旅游片区的一个旅游补充点和旅游疏散地。最终形成水沟洼“春赏花、夏观雾、秋看叶、冬踏雪”的四季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