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路上归来的“马帮”
- 索引号
- 01525773-0/20230820-00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房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8-20
新时代路上归来的“马帮”
“马帮”,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骡马队的称呼,是过去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更是人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交通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马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留下的只有山间的蹄印和古老的文化。
老“马帮”又回来了
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徐掌村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村,主要居住有彝族、白族2种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产业单一,在20多年前,乡村公路基本不通,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到瓦房集镇赶集来回走路需要3个小时。山路崎岖陡峭,一到下雨天,脚下全是黄泥巴,泥潭深处最高可达膝盖,那时候骡子和马成为主要的生产运输交通工具,而后逐渐消失在山间。
2020年以来,因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不便,留在村里的劳动力开始谋划重新组建“马帮”,从开始的10多人到现在的3支队伍共30多人,“徐掌马帮”又回来了,他们再次参与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运庄稼、驮牛草......
新时代定义“新马帮”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山区资源开发更广,古老的“马帮”,适应了新的时代,发挥着与众不同的作用。2022年隆阳区引进光伏项目,瓦房乡徐掌村是光伏电站建设的选址之一,涉及面积556亩,由于光伏板大多数需要架设在山坡上,加之地势陡峭险峻,很多地块不通公路,现代运输工具无法施展,徐掌“马帮”作用大大凸显,接到了驮水泥、砂灰、驮钢筋、物资等等的“新业务”,这也让“马帮”的发展更加迅速。
因物料较大,徐掌“马帮”还创新了“双马驮行”的方式,从技术水平和驮运效率上有了更大的进步,“马帮”业务也从附近乡镇拓展到了临沧、大理、玉溪、楚雄等地,主要用于驮运铁塔,为当地电网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马帮”还参与扑火救援,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共赴潞江镇、芒宽乡扑火4次,25人,骡子、马合计61匹。
“马帮”人,“马帮”魂
由于“马帮”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队伍必须少惰性,多勤勉,埋头苦干,劳力更劳心。“马帮”人风餐露宿,与家人聚少离多,有的甚至逾年不归,此外还要随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抗争,经常赶时间、抢机会。每天的上驮下驮对赶马人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把十多匹骡马所驮的上千斤货物抬上抬下,一天两次,甚至更多次,不管多苦多累,马帮人首先要服侍好骡马,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一日三餐,最后才轮到打发自己。
马帮人以坚定的意志,用勤劳、汗水诠释着马帮魂。茶国良是马帮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今年30岁,他爱马,惜马,更擅于钻研驮马技术,光他自己家就养了14匹,还创新了“双马驮行”的运输方式。他说:“他家是3支队伍中其中的一支,跟着父亲查新龙加入‘马帮’不知不觉已经5年了,‘马帮’业务越来越广泛,每匹骡子每月人工喂养1800元的料草,满勤一个月可以收入6000元!虽然很苦很累,但以这样古老的方式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还能从中获得报酬,心里是甜的。”一提到骡子,小伙子就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马帮人重拾古老的民族文化,顺应着新的发展潮流,在新时代中发挥着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