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乡发挥“四大效应”做优一产 精心培育种养业“领头羊”
- 索引号
- 01525773-0/20230126-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房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1-26
瓦房乡发挥“四大效应”做优一产 精心培育种养业“领头羊”
瓦房乡位于隆阳区西北部,怒江东岸。长期以来,依托源远流长的农业发展根基,基本形成了蚕桑、肉牛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规模,昔日的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鉴于区位优势弱,二产三产常年发展乏力,近年来,瓦房乡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优一产。乡党委、政府集中一切必要资源力量和措施,想方设法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蚕桑+肉牛”齐头并进产业模式,全力推动农业产值迈上新台阶,肉牛和蚕桑愈发成为当地的致富代名词。全乡202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4189万元,其中肉牛存栏20878头,同比增幅高达74.38%,出栏肉牛4412头,同比增长24.74%;全乡现有桑园17920亩,2022年完成养蚕9525张,共交售鲜茧32.6万公斤,产值1584万元,蚕桑单张产量达34.3公斤/张,连续8年实现隆阳区蚕茧单产第一,被列为隆阳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
强化组织领导,发挥“集合效应”。在产业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瓦房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领航”主导作用,乡、村、组三级主要负责人亲自谋划、组织,从选种到出售,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指导服务,“环环有人管、户户听指挥”的产业发展氛围逐渐凸显。在发展蚕桑产业上,全乡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标准,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共育点+贫困户”的蚕桑一体化发展模式,近5年,蚕桑产值由239.9万元攀升至1584万元,增幅达560.2%,蚕桑产业日益壮大。在养殖业方面,全乡坚持种植养殖业齐头并进,借助整乡推进的契机,积极探索肉牛品种改良,引进西门塔尔种母牛养殖项目,并结合当地实际培育了西门塔尔杂交牛,开启了肉牛养殖新模式;同时,全力推广青贮、氨化技术,提高红花秸秆、玉米秸秆等农作物利用率,8年的改良发展实现了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党员示范带动,发挥“示范效应”。瓦房乡充分发挥党建带产业的红色引擎作用,以党群共富、群众稳定增收为目标,坚持党员致富骨干为主体,党员“先探路”,以点带面带动群众“放心跟”,带领群众共同开展生产经营,提供产销服务指导,通过技术互帮、劳力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联动发展。瓦房乡党西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动32户党员户先行示范,带动187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肉牛养殖户从2015年的38户增加到了现在的219户,增长5.8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了推动肉牛产业扩产增收的主力军。瓦房乡油房村采取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的方式发展养蚕,党总支13户党员在全村广大群众心里没底气、持观望心态时,率先发展蚕桑产业,给村民充当了探路人、引路人,解决群众种桑养蚕后顾之忧。5年来,全乡蚕桑种植面积从1582亩增加到17920亩,增长10.3倍;产值从239.9万元增加到1584万元,增长6.6倍。
政策扶持吸引,发挥“目标效应”。在探索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两级始终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由农户列出需求清单,政府“照单请客”给予支持,实现项目支持、金融扶持双配套的帮扶机制,引导农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乡通过项目支持稳基础,实施党西村肉牛养殖项目1个,引进种母牛123头,新建青贮池3300平方米;依托“东桑西移”“沪滇扶贫协作”“挂钩帮扶”等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大蚕房、小蚕共育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落实补助资金2540万元。通过金融扶持稳民心,扶贫小额信贷、肉牛产业贷款以及共青团和妇联的相关贷款扶持让农户“大胆干”;近5年来,共计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827户4055万元,肉牛养殖扶贫贷款563户4779万元,创业贷款122户1755万元,保山市富滇银行贷款58户1024万元。
典型引路塑标杆,发挥“头雁效应”。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努力,全乡逐步形成了以党西村为代表的肉牛养殖村示范村,全村288户农户中,发展肉牛养殖219户、占比高达76.1%,肉牛存栏1242头,其中西门塔尔杂交牛1180头,占比达95%;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共投放党西村农户发展肉牛养殖的各类贷款共计109笔,贷款金额1588万元;全村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从项目争取、技术改良、扩产增收上持续下功夫,引导本村肉牛产业养殖模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化,养殖方法由“经验”向“技术”转化,当地村组干部和养牛大户千方百计算好“增收账”,一个个都成了小有名气的“牛专家”。在蚕桑种植方面,涌现出一批以大陷坝村钱建国为代表的的种植大户,该户租种桑园150亩,今年一季度春蚕交茧914.9公斤,实现利润5.2万元,预计全年可养蚕270张,产值达6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养蚕户911户,解决劳动力就业2200余人,蚕桑产业的规模化、社会化效益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