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瓦房乡庭院经济发展劲头足

索引号
01525773-0/20231217-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瓦房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3-12-17

隆阳区瓦房乡庭院经济发展劲头足

立冬过后,早晚温差增大,隆阳区瓦房乡的村民忙完秋收后并没有歇下来,蚕房、牛猪羊圈、红花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水源村尖山自然村的胡定坤正在蚕房里为蚕宝宝添加桑叶,“我家种着16亩桑树,今年养蚕22张,平均每张25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差不多有5.5万元。”蚕桑是胡定坤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说起收益他满脸笑意。作为水源村的蚕桑辅导员,胡定坤养蚕技术很好,平日里他乐于指导和帮助其他养蚕户,传授技术一丝不苟,不仅自己养得好,也帮助其他村民养蚕,很受群众好评。同时胡定坤也善于学习、敢想敢试,他积极响应瓦房乡政府的号召,成为了第一批小蚕共育户,用新技术探索养蚕致富的新路子。


生猪和肉牛也是瓦房乡的重点支柱产业。近年来,瓦房乡立足自然条件和传统产业基础,以“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大户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模式,把肉牛和生猪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去年我家的牛卖了40多万元,今年养着30多头,已经卖了25头,价格还可以。”在养殖大村浪戛村,58岁的养牛大户刘永高对肉牛养殖充满信心,牛棚里高壮健硕的西门塔尔牛就是他坚持多年、持续增收的底气。据浪戛村党总支书记介绍:“全村肉牛养殖2000余头,年出栏700余头,生猪养殖年出栏4000余头,预计全村肉牛、生猪养殖将实现产值2200余万元。”37岁的养猪大户普宏兴年轻上进、思想活络,年平均养猪200头,去年收入40多万元,今年预计收入将达50多万元。


党西村的田地里,绿油油的小春作物铺成一条条蜿蜒的玉带。玉米秋收前套种的红花和青豌豆,在玉米杆砍完后,已经长至寸余。近日正是青豌豆收获期,采摘人和收购商忙碌地穿梭于田间地头,平均每斤3到4元的价格让村民脸上和心里都乐开了花。2022年,党西村共种植红花1248亩、青豌豆946亩,产值达630多万元。“你看,红花已经开始打花苞了,再过一个月左右,这整个山头田坝就会变成一片花海。红花开了,日子就更红火了!”党西村党总支书记陈华柱面露期待。


近年来,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瓦房乡充分发挥党建带产业的红色引擎作用,以党群齐心共富、群众稳定增收为目标,鼓励和动员村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多举措发展庭院经济。大力推进“蚕桑+肉牛”齐头并进的产业模式,以党员致富骨干为主体,带领群众共同开展生产经营,通过技术互帮、劳力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联动发展。2022年以来,瓦房乡肉牛存栏20878头,同比增幅高达74.38%,出栏肉牛4412头,同比增长24.74%;全乡养蚕9525张,交售鲜茧32.6万公斤,实现产值1584万元,单张产量达34.3公斤,连续8年位列隆阳区蚕茧总产第一,被列为隆阳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