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隆阳区第六届四次会议第06040100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
- 01525688-5/20250826-00017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5-08-26
桑明军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五育并举建议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五育并举”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培养一批能够胜任“五育并举”工作的优秀教师。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五育并举”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四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共同推动“五育并举”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落实情况
(一)经费投入保障。隆阳区逐年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学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设施改善等,支持“五育并举”的实施。
(二)教师素养提升。一是实施精准培训,强化队伍建设。2025年上半年,隆阳区构建起覆盖国家、省、市、区的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全区29707人次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国家级培训中,寒假研修6428人参与,83名教育管理者参加全国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983名教师通过教材培训把握教学方向,总计有7494人次参与了培训。省级培训依托“国培计划”等项目及名师工作室,共培训378人次。市级培训则通过戏剧骨干提升等多元主题培训,使7644人次受益,并且“三名”工作室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区级培训通过“小学期”培训(12538人次)及高考研讨等活动(14191人次),立足实践,提升了教师能力。通过一系列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了88名区级学科带头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等数量达到1925人,形成了人才梯队。此外,新增7个云岭工作室,组建14个区级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全区共有52个“三名”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同时,隆阳区还组建了区级培训专家团队,其中8名专家入选省市级团队。这不仅提升了培训质量,也增强了区域影响力,进而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整体能力。二是创新竞赛机制,激发教师活力。组织开展新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竞赛采用现场课堂教学形式,涵盖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及中小学多门核心学科,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7名;组织23名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青年教师参加第一届保山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教师在12个学科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优异成绩,其中3名教师荣获一等奖,1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充分展现隆阳区青年教师风采,树立教学标杆,激发教师群体投身教学研究与创新的热情。三是强化科研引领,提升学术水平。高效推进省市区级课题管理工作,在隆阳区2025年暨第十期教师微课题立项评审中,评审立项教师微课题658项,其中重点课题59项,一般课题599项;完成保山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2025年第一季度的结项鉴定工作,申请结项的12项课题均通过复审并顺利结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9项,小课题2项;积极组织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共推荐上报53项,其中,31项被市规划办推荐上报省规划办,位居全市第一;积极组织开展课题申报工作,并根据《保山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规范、严格组织评审,共推荐上报243项;保山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三批课题申报材料共230项,其中,专项课题81项,小课题149项,保山市2025年度教育体育项目研究13项。
(三)建立完善评价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将“五育并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一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出发,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二是注重过程与结果,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三是创新评价方法,采用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方法,如考试成绩、作品展示、实践活动记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四是技术赋能评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更客观、精准的评价结果。五是实施个性化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评价,鼓励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六是强化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比赛、艺术表演等。七是鼓励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提供家庭教育的反馈,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发挥家、校、社会协同作用。一是各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正确价值观、奋斗观的教育,分享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和孩子沟通,如何关注自身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如2024年,在“心育护蕾 守望成长”心理健康专项行动期间,邀请31名专业人员组成专家讲师团,分5个小组开展家长讲座170余场,培训家长20000余名;区妇联开展宣讲35场次,惠及近5000户家庭。通过系统宣讲,有效督促家长履行家庭监护职责,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知识。二是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依托寒暑假“返家乡”大学生和麒麟城堡支教志愿者团队,在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活动室开设爱心托管班,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活动,传授“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习惯”“青春期亲子沟通技巧”“儿童安全教育” 等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设“家庭教育微课堂”,推送亲子共读指南、教育政策解读等内容,为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渠道,解答家庭教育困惑。三是实施精准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隆阳区以多元项目为依托,招募511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597名儿童。先后实施“爱在开端”“爱暖万家”“艾玫妈妈”和谐亲子志愿服务等项目,从生活照料、思想引导、心理关怀等多维度为家庭提供支持。如“爱暖万家”项目通过两年实践,为100个困境留守儿童家庭营造了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艾玫妈妈”项目借助亲子课堂等形式,有效传播科学教育理念,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五)美育方面。在推进美育工作方面,隆阳区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引,一是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小学音乐、美术每周不少于2节,初中和高中音乐、美术每周不少于1节;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24年开展并完成“五育”并举线下集中培训304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另外,还建立了市、区级美育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库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美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通过教研、课赛等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四是指导全区各中小学校结合毕业季、六一、五四等开展艺术展演展示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展示活动,搭建人人参与的平台,提高学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影响力。特别是每年一届的初中学生艺术展示活动中,做到了覆盖面广,评优推荐了大批艺术作品;五是鼓励各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艺术社团,通过社团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目前已推荐五所中小学积极申报省级高水平艺术团;六是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培育和推荐五所中小学校为美育试点学校(隆阳区第四小学、实验小学、第六小学、第二示范小学、保山市第七中学),不断促进学校美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六)劳动教育方面。在劳动教育方面,隆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督促各中小学按规定落实好劳动教育课程,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课;二是认真开展劳动教育人才专家库遴选推荐工作。经层层推荐评选,组建了不同学科,有各种特长的52人入选区级专家库成员,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储备了专家人才;三是督促各中小学认真贯彻《保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劳动教育指导清单的通知》(保教体发〔2023〕224号)、《保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保山市中小学生必要劳动技能养成清单(试行)的通知》(保教体发〔2024〕21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清单,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做好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工作,扎实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四是培育和推荐六所中小学校为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实验中学、永昌小学、永盛街道大堡子小学、汉庄镇中心小学、潞江镇从岗小学、辛街乡杜家村杜家完全小学),不断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水平;五是以每年“劳动教育周”的系列活动为抓手,通过全体师生集体参与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教育有关优秀作品征集、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健心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体育方面。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中小学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目前隆阳区各中小学已达到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三是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学校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四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聚焦“教会、勤练、 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 — 2项运动技能。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学校常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 “全员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校级冬动会、篮球运动会等。五是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各校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认真落实“五育并举”的实践要求,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机制,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一如既往抓好教育发展这个百年大计,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