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隆阳区第六届第一次会议第61098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
- 115330015798377733-/2022-0725004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07-25
关于对政协隆阳区第六届第一次会议第61098号提案的答复
寸静娟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加强保山文化自信弘扬本土非遗产业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隆阳区非遗保护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6月20日,隆阳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3项,其国家级1项(即:围棋“永子”制作技艺);省级7项(即:彝族舞蹈擦大钹、香童戏、九隆传说、下村麸醋制作技艺、甲马画、乌铜走银绝技、保山洞经音乐);市级项目65项;区级项目40项。有少数民族项目42项,占项目总数的37.2%。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4人,其中省级24人、市级63人、区级57人,有少数民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占总数的36.1%。
2022年6月16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隆阳区“猪八戒的传说、金鸡制陶技艺、德昂族服饰习俗、金鸡口袋豆腐制作技艺”榜上有名,目前正在公示期间,隆阳区又将有4个非遗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加强保山文化自信弘扬本土非遗产业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抓普查、清家底,非遗基础更加夯实
一是久久为功抓普查建库工作。通过近20年的努力,区乡两级上下协作,突出隆阳特色,着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扎实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家底”,形成了一批极具理论价值的调查报告,并建立健全了《隆阳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资料库》,2004年此项工作荣获保山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先进奖”,2006年调查单位(隆阳区文化馆)获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先进集体”;二是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积淀,扎实抓好非遗文化研究和汇编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续一》《隆阳区戏曲与曲艺》《隆阳民歌》《隆阳民族民间舞蹈》《隆阳区潞江坝傣族民歌歌词集》《徐掌村彝族舞蹈擦大钹保护调查》《九隆神话研究》《云南甲马图库》《保山香童戏研究》《王弘祚研究》等10余种民间文化丛书,成果累计近200余万字,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争相收藏,有效保护了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了隆阳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二)抓节会、展成果,非遗宣传更加多元
隆阳区发挥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优势,将非遗展示、文化宣传、产业延伸与传统节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旅游日”相结合,充分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一些别具特色的节会本身就是非遗项目,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使得隆阳的非遗展示成为了传统节日、节会的宣亮点和重点。傣族的象脚鼓舞、傣戏、德昂族的水鼓舞和山歌展演,傈僳族的“三弦舞”,彝族的“大钹舞”,苗族的“芦笙舞”及民族服饰、民族篾编、民族刺绣、织锦、射弩、斗鸡等民俗活动在潞江镇的“泼水节”、芒宽乡的“火把节”上都成为了节庆的特色名牌和宣传亮点。在往年的“保山端阳花市”上,乡镇“一条街”,更打出了自己的非遗名片,对非遗产品进行展示销售,多元的宣传,有力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延伸发展。
2020年12月,区文化和旅游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建成隆阳区非遗陈列室,并遴选出隆阳区最具代表性的永子、乌铜走银、香童戏、甲马画、端阳花市、土陶、瓦窑双龙会等21个非遗项目向群众宣传展示,并将现有非遗文创产品集中到保岫影剧院二楼永昌文创展示区进行展示销售,为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
(三)抓活动、增受众,非遗传承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隆阳区注重非遗传承发展,贯彻落实“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以活动开展为纽带,让非遗文化进社区、校园、走进群众的生活,提升群众文化自信,激发非遗文化活力。区文化馆、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抓实非遗项目宣传、推介和传播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展演、展示、教授和传播,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如:杨柳乡“擦大钹”传承人祁晓龙,在绿竹寨小学多次向学生们教授“擦大钹”;板桥镇乌铜走银传承人万光红到保山学院传授“乌铜走银”技艺;区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到实验小学为小学生现场展演、展示;组织“保山香童戏”到社区、保山学院等为市民和大学生进行公益展演。截至6月10日累计展演66场次,观众达1.3万余人次,真正使非遗文化深入人心,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四)抓品牌、强质量,非遗成果更加丰硕
通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创作,隆阳非遗成果异彩纷呈,早在1992年,深藏在瓦房大山里的“彝族擦大钹”就以强大的阵容代表保山地区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亮相并获大奖,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文艺赛事中获奖;“永子围棋”享誉全球,多次登上国际国内高规格赛台;彝族歌手黄飞的优美山歌,广受群众喜爱并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展演献艺;2019年11月27日彝族擦大钹民间艺人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歌舞乐展演,荣获银奖。通过在营销中提升自身“非遗”品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保护传承了自身的艺术传统。围棋(永子)、乌铜走银、民族刺绣、金鸡彩陶、玛瑙雕刻、火瓢牛肉、下村麸醋、蒲缥甜大蒜等非遗产品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展示展销会上亮相,大大提升了隆阳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想办法、创思路,非遗成果连接现代生活
区文化和旅游局长期在“文旅隆阳”“隆阳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推送隆阳非遗文化,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利用线上公众号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线上转发点赞,线下进店兑奖活动,有效的扩大了金鸡口袋豆腐、板桥芝兰轩、下村麸醋、板桥桂香楼等非遗项目的群众认知度和传承人收入。
2022年6月10—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区文化和旅游局、板桥镇人民政府在板桥青龙街非遗文创街区举办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系列活动。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棋(永子)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南红玛瑙雕刻技艺、永昌墩绣、隆阳剪纸等30余名非遗传承人为现场观众展示高超技艺,让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线上3个多小时的“文旅隆阳”抖音、视频号直播更是人气爆棚,精彩不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抖音直播线上参与人数高达6400余人。本次系列活动中的“非遗文创产品捐资助学零元起拍”活动更是爱心满满,由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捐赠的128件非遗文创产品,义卖筹款共8000元,全部用于助力隆阳区捐资助学,成为了此次活动的亮点。
(联系人:董菲 联系电话:0875-3067015)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