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索引号
01525761-8/20251113-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蒲缥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策文件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5-11-13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如果凌晨家中突然剧烈晃动,你能在10秒内找到安全躲避点吗?住在20层高楼的你,地震来了是跑还是躲?地震中被重物压住,应该如何开展自我施救?

专家们结合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救援实践,就地震灾害应对、避险误区、日常防护等公众关切的问题展开深度科普。

次生灾害威胁大,科学应对“震后危机”

3月28日14时20分发生的缅甸7.9级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震级地震,一般大地震除了会引起直接灾害,次生灾害也不容忽视,比如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高孟潭表示,这次地震卫生防疫问题在缅甸地震中尤为严峻,灾区地处热带,经济欠发达,卫生条件较差,且震前当地就有霍乱等传染病流行,地震后卫生状况恶化,疫病传播风险极高。

面对次生灾害,高孟潭建议,震后应远离山区、河岸等危险区域;若身处临时安置点,优先使用瓶装水,配合政府发放的消毒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应避免饮用生水、及时处理垃圾。参加现场救援的专家戴君武也表示,此次缅甸地震救援现场蚊虫叮咬问题突出,预防传染病确实是一项重要工作。

从日常做起,守护生命安全

作为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前排查身边的地震安全隐患。陈虹介绍,在家中,要注意识别可能在地震时造成伤害的物品,如高大且顶部重物较多的家具、靠近窗户的位置、不稳定的挂件以及非承重墙等。在办公区域,同样要进行风险排查,规划好地震时的避险路径。在上下班途中,也要留意周边环境,避免靠近高大广告牌、燃气加油站和高大建筑等危险区域。

高孟潭表示,当遭遇地震时,不同环境下的避险方式各异。但“伏地、遮挡、手抓牢”是应对多数地震场景的准则。在室内,如果时间充裕,应尽快躲在坚固家具下方或旁边,如餐桌、沙发、床等,远离窗户、吊灯等悬挂物和非承重墙。厨房存在诸多危险,如燃气泄漏引发火灾和中毒,吊柜内物品掉落伤人等。戴君武表示还需要注意的是,卫生间也存在诸多风险,因其墙体多为非承重结构,且内部瓷砖、玻璃等在地震时极易破碎伤人。

戴君武介绍,若不幸被重物压埋,首先要保持冷静,保护好口鼻,避免吸入烟尘导致窒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节省体力,减少呼喊,利用身边重物有节奏地敲击楼板或周边物体发出求救信号。如果身边有备用的水,要合理节省使用。若手机在身边且有信号和电量,优先选择发短信求救,以节省电量等待救援。

为防震减灾插上科技的翅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震监测预警和救援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高孟潭解释,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报是基于周边环境变化,提前较长时间推测地震是否发生、发生地点和震级大小;而地震预警则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两种波传播的时间差,在地震破裂初期,通过密集的地震观测台阵,快速确定地震位置、预判震级和影响范围,并在数秒内通过电磁波向周边地区发布预警信息。

陈虹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搜救系统,也为地震救援带来了新的希望。该系统通过无人机搭载多种探测设备,实现了对被埋压人员的精准定位。它能在通讯网络中断的情况下,通过自组网和无人机基站技术,识别被埋人员的手机信号,再结合生命雷达探测,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这一技术不仅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作用,在洪涝灾害等其他场景中也能有效搜寻被困人员。

专家们纷纷呼吁公众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地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地震时的无知和无助。公众应时刻关注所处建筑的安全状况,积极学习和积累防震减灾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防震减灾素养,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共同构筑起抵御地震灾害的坚固防线,守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