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当前保山市山地牧业发展面临六方面困难

索引号
01525762-6-06_A/2016-1214003
发文机构
隆阳区金鸡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6-11-07

保山市是全省高原优质农牧产品产地之一,极具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潜力。多年来,保山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农业十大产业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在在山地牧业发展上面临六大困难:一是养殖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目前,保山备案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1028个,累计扶持发展224个,仅占备案总量的21.8%,给予扶持的资金约占扶持对象投入资金总额的32%,存在扶持资金小、扶持对象少、扶持畜种单一等问题。二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保山畜牧业结构中仍然以耗粮型的生猪为主,猪肉产量一直占肉类总产量的82%以上,草食畜和家禽的比重较低,牛肉、羊肉只占肉类总产的10%,有待进一步加快草食畜和家禽业发展。三是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全市畜禽养殖方式总体上仍以单家独户散养为主,科学饲养水平偏低,品种多乱杂的现象相对明显。特别是作为优势产业的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仅为30%,虽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30多个百分点;出栏率为1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四是规模养殖场(小区)融资困难。养殖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大部分养殖场(小区)的固定资产多为临时性建筑,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加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贷款难、用地难、粪污处理难等长期制约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三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五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近年来,保山虽然引进了部分涉牧龙头企业,但畜牧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六是防控监管任务繁重。保山处于国家防控动物疫病的前沿,近年来动物疫病的新病种不断出现,病毒毒型不断变异,疫病暴发打破常规性、季节性,防控难度更趋复杂。市民对安全畜产品的呼声强烈,而逃检避检、隔山开证等行为时有发生,畜产品安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

对此,基层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抓规模养殖,提高标准化水平。以推进万头猪场建设为突破,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核心,以创建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为带动,加快推进生猪三百工程。按照人畜分离,圈舍规范,沼气配套的要求,加强专业养殖农户的引导和培育,使其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主体。二是抓龙头培育,提高产业化水平。实施畜牧龙头企业培植工程。支持畜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屠宰、加工、分级、贮运和连锁销售,重点帮扶昌宁福润、万谷永坤、艾爱乳业、槟榔江水牛、曙光养殖公司等企业生产上规模、产品创品牌、经营出效益。大力开展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全市畜牧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抓防控监管,提高安全发展水平。在春秋两防中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防疫模式和“321”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式,力争推广面达100%,不断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确保全市动物疫病总体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应免密度到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切实筑牢动物免疫屏障,杜绝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五是抓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科技进场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科技对畜牧业的支撑推进作用,大力开展对科技人员、规模养殖场、养殖户的分层次科技培训。突出抓好肉牛冻精改良、种畜人工授精、优质牧草种植、饲料青贮、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切实提高养殖效益。六是抓循环发展,提高生态化水平。积极创建集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和科技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畜牧业庄园,以规模养殖场、特色养殖企业为骨干,因地制宜推行林(果)一草一畜种养模式,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金鸡乡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