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隆阳工业大跨越

索引号
58483429-4-07_Z/2018-0709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8-07-09

改革开放四十年隆阳工业大跨越

 

改革开放四十年,隆阳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尤其是2004年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后,传统工业得到加强,新兴工业蓬勃发展,隆阳工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工业产值出现逐年跃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997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6个发展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92个。

1978年~1985年全区工业开启新局面,1978年后,逐步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区工业如雨后春笋焕发生机,到1985年,新建了机制白糖厂1个,精制茶厂2个,还有一批小水电站和茶叶初制所;大部分工业企业普遍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了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同时,根据中央改革政策,进行了企业扩权试点。1979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又进行了企业利润留成改革试点。1981年,试行经济责任制,对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包干。1983年、1984年分两步进行利税改革。随后,进行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深化企业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全区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大力推动了个私经济的发展。1985年,全区有工业企业20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9个,全民与集体联营企业1个(独立核算),集体所有制企业166个(含独立核算企业)。全部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村办、城乡个体和个体联营企业工业产值)1.12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0.92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2066万元。

1986~1990年实现了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的转变。全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给予和区内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制糖、制茶工业的同时,建立和发展矿冶、造纸、边贸加工等骨干产业,并对部分经营不善的小型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在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内部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允许和鼓励开办私营企业。1990年,全区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90个 ,从业人员1553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0个,从业人员8720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48个,从业人员6430人;全面集体合营工业企业2个,从业人员380人。初步形成以制糖为主,包括制茶、电力、采冶、食品、机械、烟草、纺织、化工、建筑建材等30多个门类,产品达60多种的工业生产格局。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达1.39亿元(1980年不变价)。

1991~1995年的“八五”期间,通过发展“两烟”(烤烟、香料烟)、蔗糖、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水泥、石材)、水电等产业,全区的工业基础不断巩固,结构不断完善。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44亿元(19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率为24.46%,比“七五”期间年均高出6.01个百分点。

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全区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7.53%。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与公有比重调整到50:50。200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8.29%,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十五”期间,隆阳工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年递增速度为14.58%,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为重点的轻工业和以矿冶业、电力、建材为重点的重工业体系。隆阳区的非公经济在省级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建设的带动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正在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壮大,到2002年基本完成了省级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三年的规划任务,完成试验区建设面积3.8平方公里,是规划面积的1.3倍,试验区内项目建设总投资10.5亿元,完成主要建设项目8l项,到试验区落户的个体工商户达到850户,年平均增长32.8%,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达到90户,年平均增长近40%。在16个行业中,现价产值超过亿元的有6个骨干行业:以糖业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以铅锌、金属矿为主的矿业工业;电力工业;以水泥、石材为主的建材业;以啤酒、茶叶为主的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以上6个行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

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5%,完成工业增加值34.12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0.67亿元,增长17.84%,完成工业增加值15.10亿元,增长7.6%;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7.10亿元,增长23.64%;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3.57亿元,增长13.97%。从工业行业看,轻工业除制糖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重工业除煤炭开采业产值下降外,其余均有增长。从主要产品产量看,除食糖、酒精、丝、实木地板、机制纸及纸板、原煤、红砖以及铜、锡原矿产品等产品产量、含量下降外,其余大多数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增长。

“十二五”时期的头3年,全区工业生产在“工业强区”的方针指引下,各方面又好又快地发展。2013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0.67亿元,同比增长9.07%,占全社会生产总值的2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近37.09亿元,增长22.6%。2014年,隆阳区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2.58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5.76亿元,同比增长15%。

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46.3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0.92倍,年均递增13.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8%下降到22.0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41.0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2倍,年均递增22.14%。“十二五”期间,全区着力实施规模企业培育工程。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76户,是“十一五”末的22.7%,增加16户。

201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54.38亿元,比2011年的31.03亿元增加23.35亿元,6年年均增长13.2%;比“十二五”末增加17.43%,规模工业增加值49.9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1.59%,年均增10.27%。用电量11.79亿千瓦时,比“十二五”末的10.67亿千瓦时增加10.5%,主营业务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93户,比“十二五”末的76户增加了17户,完成非电工业投资54.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原有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水电、木材、砖、皮鞋、水泥、丝织品等不断壮大,新增的产品铁精矿、锌精矿、铅精矿、金属硅、钢材、香料烟加工量、啤酒、白厂丝、石墨电极、锂离子电池、兽用疫苗等发展迅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2017年发电量21230万千瓦时、水泥165万吨、皮鞋53万双、砖18700万块,分别比1978年增长537.7倍、969倍、6.2倍、12倍。工业新增产品产量2017年啤酒达11281千升、香料烟加工量28103吨、钢材9.47万吨、金属硅15033吨、锌锭36680吨、白厂丝236吨、锌精矿36680吨、石墨电极15775吨、兽用疫苗112万支、服装109万件、锂离子电池14037万支。

2004年以来,隆阳区提出“工业强区”战略, 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大胆探索新型工业化的特色路子,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全区上下围绕隆阳工业“三年倍增、五年跨越”的发展目标,稳扎稳打,强力推进,“工业强区”已经成为全区上下推动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2017年底,全区共有2个省级工业园区(保山工贸园区、蒲缥石材产业园)和1个省级生物加工示范基地(板桥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此外,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园中园”发展战略,隆阳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新型建材产业园,园区规划和发展初见成效,全区5个工业集中区累计入园企业约140户,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实施“11311”工程发展思路后,一批亿元产值企业和乡镇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崛起,优昊实业、意如玉、众志成城、双友冶金、海螺水泥、路华能源、德森、保山电力、云南电网、香料烟厂等企业2017年产值超3亿元。产值亿元企业和乡镇的崛起,充分发挥对生产力要素集约化、高效率使用的特点,带动产业群体发展,促进隆阳经济再创辉煌。

 

 

隆阳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