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社会治理“12345”模式打造立体化“平安老营”
- 索引号
- 01525771-4-/2022-0808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窑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08-08
老营社区位于隆阳区瓦窑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国土面积27.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20.07亩,2020年末共有农户843户2900人,社区居住彝、白、傈僳、阿昌等13个民族共计273人。老营党总支部下设5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党员134名。
2005年,瓦窑白族彝族自治乡与老营乡撤乡并镇,在工业不断发展、保泸高速公路枢纽建设、流动人口逐渐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下,老营社区显现出“社区工作难度大”、“居民构成复杂”、“小社区大社会”等问题,造成了群众来访上访频繁、需求要求复杂、问题堆积严重等现象。近年来,老营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各项要求,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结合“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认真探索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按照“一点、两线、三面、四新、五建”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老营社区按照坚持党的引领“核心点”,树立“上下一盘棋”思路,共创“平安社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方向“正”。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活动,对“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回头看,对标对表完成党建工作任务,老营社区党总支部坚持把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作为重点,逢会必研判、逢会必部署,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通报制度、社会治理理论宣传教育制度、走访调研制度等,把政治引领能力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坚持整体联动,确保大局“稳”。坚持为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牢牢抓住“大联合”主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为发展目标,老营社区党支部持续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代表民意、凝聚民心,为发展稳定大局服务,面对护林防火、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工作,党员干部、群团组织、志愿者队伍纷纷第一时间投身于工作中,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成效“显”。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质量,集中开展遏制命案高发频发“百日攻坚”、缉枪治爆专项行动,聚焦村民自治、黑恶势力、拖欠农民工工资、信访矛盾隐患等四方面突出问题,强化公安机关、社区、司法联动,加大排查力量,全力突出整改实效。
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行动,结合老营社区群众特点,突出社会治理重点,开创服务“新模式”。
一是做实做细“家门口”服务,线下联系“无死角”。与老营中学、老营中心小学、老营幼儿园共同组建“老营义警”,与宾馆、餐饮副食店共同组建“老营管家协会”,与企业组建“绿水青山环卫队”,引导鼓励村民自己开“处方”、共决策、破难题。基于老营社区村民小组分散、人员构成复杂形势,以农户为基础单位,形成“十户联防”工作机制,在基础网格上,加入企事业单位、工矿场企业、凤溪观音寺等21个网格,确定五级网格员93名、四级网格员39名、三级网格员为社区支书、主任,定人、定责、定对象,构筑老营社区社会治理格局,网格员按照“每天一联系、每周一走访”工作要求,通过入户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倡导社会公德、排查重点人员、协助化解矛盾、搞好邻里关系、维护社会治安等搭建起社区群众服务“大平台”,2年来为民办实事20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二是畅通畅联“无接触”交流,线上服务“不打烊”。建立网格微信工作群、QQ群,开设老营社区服务群众电话专线1条,在自然村人口居住聚焦处设置群众意见建议箱,充分利用云南省纪委“五级联动平台”网站,收集群众反映问题,2年来收集各类问题186条,按照“实时收集—分类整理—中转处置—总结答复”的服务干线,解决67条,在最短时间内使群众诉求得以解决,同时借助“政治协商在基层”示范创建、“水务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创建,拓展群众信息收集渠道,规范解决群众诉求的程序和工作方式,得到群众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满意。
“三面”革新社区治理技术,强化智治保障
以建设“智慧老营”为目标,探索建立“老营+大数据中心”,开发“老营E治理”微信小程序,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创新,提高运用科技手段辅助决策能力、治安防控能力、服务群众能力,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
一是扩宽“地上防护面”。老营社区组建村组干部、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等,12人治保队伍,筑牢社会治安防范前沿阵地,投入专项工作经费2万元,配备社区治安巡逻车1辆,巡逻摩托车4辆、实时对讲机4部等专业装备和手电筒、反光背心等一般物资,形成与老营森林公安、司法所等“警治联勤、联防、联调”机制,在重大节庆活动、红白喜事时期深入重点区域、重要场所巡逻防控,着力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实现了“零命案、调纠纷、防风险”的工作目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延展“社区防御面”。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各通村路、通组路、广场、群众聚居区等镇村主干道的进出路口以及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人员密集场所安装46个摄像头,村组干部带头并全力动员农户及重点商户安装摄像头110个,并接入手机APP系统,可实现实时查看、视频云储存等功能,为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等重点对象监护提供科技保障,形成“派出所—社区—农户”的垂直感应系统,降低命案发生可能性,构建“无发案小组”。
三是拔高“空中监控面”。老营社区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保障,在老营社区中心位置高层建筑上安装“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方圆5公里内关于森林火灾、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工业企业冒黑烟等现象,覆盖老营社区区域,能在出现烟雾时第一时间锁定位置、报警,对迅速处置降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储备无人机1架,经专业培训可操控人员2人,跳出了自然灾害可能出现的道路交通限制,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处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实现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转变。
“四新”弘扬社区治理新风,强化德治保
社会风气是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老营社区以弘扬良好社会风气为靶向,着力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健全“一约五会”新机制。修订村规民约,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限酒会,构建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文明新机制。
二是倡导“三办三化”新风尚。深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理念,逐步实现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形成互相监督提醒、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尚。
三是打造“两队两户”新典范。组建宣讲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先锋服务队,一方面邀请本村致富带头人、孝老爱老代表等开展“致富经”“孝老经”等主题宣讲,营造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的氛围,另一方面设立农村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卫生责任区,有效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现象。开展“五美户”和“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实行半年一评,对评选出的对象进行表彰并挂牌,不断增强群众创先争优的自信心。
四是涵养“一规一墙”新文化。结合农耕文化、家风民风、乡贤文化等文化特色,征集并上墙优秀传统家训家规,在主要路段彩绘文化墙,全面彰显文化底蕴。
“五建”提升社区治理成效,强化法治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老营社区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保障作用,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健全综合制度保障,提高社会规范治理水平,推动各类社会主体有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和调节社会事务,将社会各领域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进行治理。
一是建立“女子义务调解队”。以“司法所+社区+村民”女性代表为主体,以“普通话+方言”相结合,将生硬干涩的法律条文生动宣传讲述,促进平安法治建设。
二是建立“肖大哥企业服务队”。以“司法所+社区+企业”相结合,通过向企业员工提供法律援助、司法调解等服务,在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中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是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打造公共法律服务调解站,进一步夯实基层综治工作基础;聘请司法所、派出所负责人担任社区法治村主任,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学习培训活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四是建立特殊人群管控机制。对社区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员,采取逐一核对登记建档,并确定社区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形成“一人一档、一人一方案”,以分类管理和重点管理相结合,做好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五是建立治安防控联动机制。针对重点场所开展定期巡查,注重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和运用,并制定反应迅速、有效可行的预案;对矛盾纠纷实行分级、分部门调处,对复杂矛盾实行多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化解的大调解、治安防控大联动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