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镇“四个三”抓作风促转变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 索引号
- 01525771-4-/2022-1202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窑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12-02
瓦窑镇受地理、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等多重影响,信访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群众上访来访频繁、矛盾纠纷突出、命案防控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近年来,瓦窑镇紧紧围绕全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各项要求,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结合作风革命效能建设,认真探索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以“四个三”措施,着力改变“原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三个点”强化党建引领,变“满盘沙”为“一盘棋”
瓦窑镇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实现党建“一落子”,治理“满盘活”。一是扭住党的引领“核心点”,确保方向“正”。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回头看等,引导基层党组织坚持把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作为重点,逢会必研判、逢会必部署,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通报制度、社会治理理论宣传教育制度等,把政治引领能力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定住整体联动“连接点”,确保大局“稳”。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共推、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同心圆”,有效利用群团组织组建女子义务调解队、志愿者队伍等,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参与护林防火、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工作。三是抓住问题导向“发力点”,确保成效“显”。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质量,集中开展遏制命案高发频发“百日攻坚”、缉枪治爆专项行动,聚焦黑恶势力、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纠纷、信访矛盾隐患等突出问题,强化公安、综治、司法、村规、国土、社保等部门和村(社区)联动,加大问题排查力度,全力突出整改实效。
二、“三个面”整合治理数据,变“多条线”为“一股绳”
按照适度超前、实战实用、共建共享、安全经济的基本思路,打破“信息孤岛”,强化基层治理之“智”。一是扩宽“地上防护面”。形成村(社区)与公安、司法等“警治联勤、联防、联调”机制,在重大节庆活动、红白喜事时期深入重点区域、重要场所巡逻防控,着力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实现“零命案、调纠纷、防风险”的工作目标。二是延展“社区防御面”。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镇村主干道的进出路口以及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人员密集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225个,村组干部带头并全力动员农户及重点商户安装摄像头2300余个,并接入手机APP系统,形成“派出所—社区—农户”的垂直感应系统,降低命案发生可能性,构建“无发案村组”。三是拔高“空中监控面”。在老营社区中心位置高层建筑上安装“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方圆5公里内关于森林火灾、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工业企业冒黑烟等现象,能在出现烟雾时第一时间锁定位置、报警,真正实现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转变。
三、“三张网”贯彻人民至上,变“陌生人”为“一家亲”
坚持人民为中心,提供精准化、常态化服务,注重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立足点。一是善用党员“先锋网”。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积极性,落实“传、帮、带”作用发挥,当好社会治理“旗帜”,制定党员挂钩联户工作机制,坚持“三必访、五必到”工作原则,建立工作履职台账、健全年度“双述职、评议”制度,积极带领群众为家乡做贡献,提高群众满意度,做好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排头兵”。二是织密社会“服务网”。建强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以农户为基础单位,形成“十户联防”工作机制,划分五级网格负责制,一级网格由党政主要领导分片负责,二级网格由挂村领导、干部分村负责,三级网格由25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负责,四级网格由215个村民小组长负责,五级网格由划定的1131个网格员负责,构筑瓦窑社会治理格局。三是畅通群众“信息网”。建立网格微信工作群、QQ群,开设服务群众电话专线,在居住聚集处设置群众意见建议箱,同时借助“政治协商在基层”、“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创建,拓展群众信息收集渠道,规范解决群众诉求的程序和工作方式,得到群众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满意。
四、“三条线”创新治理模式,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结合瓦窑实际,推进社会治理“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协作”,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池活水”。一是走实“三级三调”路线,源头消除风险隐患。严格遵照并认真落实三级三调制度,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设置“警调对接”调解室,加强公安派出所、交警队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对接,将民警辅警纳入镇人民调解员队伍,共同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镇区域内,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是创新“一站式”上报线,牢抓调处化解。通过基层干部深入村组,了解容易诱发群众心理失衡的原因并及时上报,加强正面引导,校正“失衡点”,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调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过程中,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或消极心态,控制“易燃点”;在处理群众利益受损较大的事件中,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按照“应疏不应激、应解不应聚、应教不应压”的原则做好调处工作,遏制“爆发点”。三是建立“多部门”联动线,抓好信访维稳。综治、信访、司法整体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稳控工作力度,做到早预测、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解矛盾纠纷化解任务,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排查出的问题尽快归类整理,落实责任,及时化解,以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的目标,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抓好维稳信访基础工作。